□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军旗
金秋时节,创新新乡又添2张闪亮名片。
10月16日,省委书记楼阳生为新一批实验室揭牌。新挂牌的6家省实验室,新乡占2席——中原再生医学实验室、中原智能医学实验室。至此,全省省实验室达到26家,新乡拥有3家,数量位居全省第2位。
从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平原实验室挂牌运行,到省中试基地居全省第2位、省产业研究院居全省第3位,在中原农谷牵引下,一系列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布局与发力,不仅擦亮了新时代河南的鲜明标识,更成为现代化新乡建设的强劲动能、战略支撑。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方能在发展中掌握主动权、赢得新优势。创新驱动发展,就是开启“华山一条路”的“金钥匙”。
院士领衔,团队向“高”
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工作者必然要唱主角、当先锋、挑大梁。高能级平台聚集高端人才团队,二者交相辉映、相互促进,成为创新新乡的鲜明特征。
陈润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物信息学家,他是我国生物信息学与非编码RNA领域的开创者,在基因组、生物大数据和大模型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业界公认的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第一人。现在,陈润生又多了一个职务——中原智能医学实验室主任。该实验室由河南科技学院牵头组建,将有力促进医学科技创新,引领智能医学和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快速带动全市全省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壮大。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是当今世界医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代表着第三次医疗技术革命的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长期研究神经保护和再生因素,包括运动、中草药小分子提取物、物理疗法、新一代生物材料等,此次被新乡医学院聘任为中原再生医学实验室主任。
中原再生医学实验室揭牌后的第3天,一场国际高峰论坛紧锣密鼓在我市举办。这是近年来国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学术盛会。苏国辉院士等多位学术“大咖”,聚焦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修复科技前沿、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开展前瞻性学术交流,吸引万余人线上学习关注。
“省实验室获批建设不仅为学校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和坚实的平台,还将成为引育人才的创新高地,有利于形成一支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新乡医学院党委书记任文杰表示,省实验室将聚焦研究前沿问题、临床质量难题等,开展创新性研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争取将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应用。
被中原农民亲切地称为“花生院士”的张新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神农种业实验室主任。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是我省高校牵头建设的第一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由阿兹夫定发明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常俊标担任实验室主任。该实验室聚焦创新药物研发,已组建核心团队9支,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9项。我市依托平原实验室,一体建设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其中新建的5万平方米平原实验室即将交付使用。
在中原农谷统领下,有13所驻新高校(校区)夯基础,有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省实验室作支撑,各类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目前,中原农谷区域内,已集聚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63家,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4所高校研发体系融入中原农谷,院士已达14人,种业研发团队53支,科研成员近400名。
加速转化,产业向“新”
科学家不仅敢于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又把科研做在中原大地上,携手企业家充分转化科研成果,为推进产业兴市增势增能。
前不久,张新友院士团队在权威期刊《自然-遗传学》上发表花生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花生的遗传驯化史和遗传机制,并挖掘出一批事关花生特性的关键基因。业内专家认为,该研究对于花生设计育种、花生单位面积产能提升、品质改良等均具有重大意义。
666万元!10月9日,位于平原示范区的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成功转让首个小麦新品种“普冰03”的生产经营权。而在去年,中原农谷的“新麦58”“郑麦918”分别以1618万元、1918万元,接连刷新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并实现就地转化。
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以抗病毒创新药物研发为主线,成立一年多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省相关重大课题30余项,发表高水平SCI学术论文15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
从科研端到产业端,距离有多远?一批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的建成投用,打通了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位于长垣市的河南驼人集团,牵头建设了省首批10个产业研究院之一——河南省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研究院。“我们围绕新型医用高分子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生物医用材料设计、精密加工技术等研发方向部署,突破了8项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就地转化。”该产业研究院主要负责人介绍,这些成果包括血液透析机、超声切割止血刀、网络泵、神经刺激针、电动痔疮套扎吻合器、抗感染抗凝血中心静脉导管、亲水超滑导尿管、壳聚糖敷料。去年12月,血液透析机成为河南省首台获证产品,目前已销售500余台,透析次数1万余次。
由华兰生物牵头组建的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河南省氨基功能材料产业研究院,河南科隆新能源牵头组建的河南省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产业研究院,河南银金达彩印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河南省先进膜材料产业研究院,以及13家市级产业研究院,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融入产业链,打造了从创新到市场的共生生态圈。
立足“农”字抓农业、跳出“农”字抓产业,以创新药、智能车、中国芯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缀满了新乡的卓越贡献。全市新型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链变强,食品加工、农机装备等传统产业链延长,航空航天、卫星应用等短板产业链补上,形成了具有新乡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呈现出动能之变、结构之变、质量之变。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54家,均居全省前3位;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30%、13%。
厚植沃土,生态向“优”
一粒种子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必有充沛的阳光、雨露和肥沃的土壤。
机制促创新。近年来,我市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科学家答题”的科技攻关机制和“政府搭台、企业出资、平台研发”的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研组织、协同攻关、应用转化,助力更多高校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链”。全市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政策链深度耦合。今年以来,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76.6%。
改革增活力。出台支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新八条”,赋予科学家决定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人力使用权,创新科研管理和评价激励制度,让科研人员静心科研、潜心攻关。河南师范大学实行赋权改革后,科技成果转化金额提高了70%。
政策强保障。今年7月,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发布“新乡英才”计划。这是迭代升级版的人才政策,首次把驻新高校、科研院所等引进高层次人才奖补纳入其中。在平台载体支持方面,最高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在生活、购房补贴等方面,对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青年英才、专技人才等,分别给予相应补贴支持。同时,对各高校毕业生留新创新创业也予以专项支持。
在种业领域,我市还出台了人才引进“新八条”,给予顶尖人才顶级支持。此外,人社部门打造人才事项线上线下“一条龙”服务平台,推行项目申报等“一站式”限时办结,帮助各类人才解决实际问题。
乘着中原科创的东风,以新为名、因新而兴、向新图强的新乡,一个活力迸发、动力澎湃、潜力巨大的新乡,昂扬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