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对话丨三位作家三种视角来看作者眼中的《太空火锅城》

上游新闻 2024-11-03 20:27:20

活动现场

火锅是重庆的城市文化符号,它的包容、热烈也是重庆人拥有的秉性。11月3日,“阅读面对面·重庆文学公开课”上,围绕这一标志性符号创作而成的长篇小说《太空火锅城》成了主角。

在它的三代创作者中,有的是专职作家,有的曾当过新闻记者,还有的是医学教授……在这场跨越了31年时光的写作中,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着墨?在现场,上游新闻记者特别选取了其中三位分别对话,看看他们眼中的“太空火锅城”是什么样子。

黄济人:它已经大大超出了我们最初的愿望

国家一级作家、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主席黄济人参与了《太空火锅城》的发起,并撰写了第一个阶段的文稿。

“90年代初期,小说是重庆文学的短板,亟需发展和进步。我们就想,要创作一部有代表性的重庆小说,推动重庆文学的发展。这种压力也传导给了每一位参与创作的作家,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考验。”黄济人说,他们一直认为要代表重庆,其选题就要被老百姓接受,经过反复商榷,最终才确定了“火锅”这个主题。

国家一级作家、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主席黄济人

“作家选题材、题材选作家”,在黄济人看来,在二者的关联上,这本书完成得很出色。虽然这本书一共有38位作者,但前后关联性很强,从文笔上来看也具有很强的连贯性,给人的感觉是出自一人之手。

黄济人表示,31年的时间跨度让这本书真实反映了重庆这座城市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文化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31年前,火锅文化非常粗糙,随着时间推移,火锅已然成为重庆的文化符号,这是令我们非常震惊的。从后面创作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作品的文化层次有了较大提升。这部小说不仅实现了我们当时的愿望,甚至大大超越了。”

王雨:推动《太空火锅城》第三阶段撰写

在《太空火锅城》的目录中,王雨的名字出现了三次,他连续三次参与了该作品的创作。同时也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授的他写的三篇小说,都与医生相关。

“《太空火锅城》在创作之初就设定了几个主人公,只要作品与他们之中任何一人有关联,就可以不断创作。我写的就是医生的爱恨情仇,这些故事基本都有原型。”王雨说,带着这种不断创作的思路,他和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秘书长、上游新闻文化频道负责人陈泰湧进行了沟通。

随即,陈泰湧组织作家进行约稿,并得到了重庆市作协和重庆文学院的悉心指导。接过这一接力棒的作者多是重庆青年作家,他们的题材跨越了重庆直辖前后这两个时间段,更加贴近新时代的城市风貌与人文关怀。

王雨说,他第一篇写的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第二篇是“空中丝绸之路”,第三篇写的是“别时容易见时难”,通过他的实操,他认为这个系列还可以继续推进,可以一直写下去。

宋尾: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变”

在《太空火锅城》的39位作者中,青年作家宋尾算是身份比较特殊的一位。他的老家并非在重庆,但来到重庆工作并留下后便一发不可收,爱上了这里和火锅的麻辣。他也是最早提出招募作者开启第三阶段写作的人。

“30多个作者,在同一个场域中来围绕一个主题写作,这是我之前在其他地方没有见到过的。”接受上游新闻记者专访时,宋尾坦言,自己很自然地就被这种新奇吸引住了并参与到了创作中。

青年作家宋尾

在他看来,最终这本《太空火锅城》最大的特点是“变”。“前后30年,从城市文化、文学,到火锅本身都完全变了。”宋尾说,看书里的前两拨作者的创作更像是看火锅的历史记忆,而最新一批作者的写作则是和当下发生了直接联系。

“我们又能从他们的写作中看到当下重庆火锅的发展。”说到这里,宋尾举例说,比如现在的要想开火锅店,味道可能已经不是唯一需要考虑的了。“像我写的火锅店老板就是想真的把店改造成仿真的太空环境。还有‘锅二代’‘锅三代’的父辈们当年从家旁边的几张桌子起家,可能想得最多的是把连锁店开到更多的地方,但现在‘锅二代’‘锅三代’又在想把店扎根到社区中去。”

在宋尾看来,最让自己感慨,同时也是他认为《太空火锅城》最大的亮点就是接力。“火锅、文学都是这样接力传承下来的。”

上游新闻记者裘晋奕陈竹摄影钱波邹飞任君

0 阅读:11

上游新闻

简介:重庆第一都市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