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遗产治理水平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1-04 07:32:10

北京中轴线申遗办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承载着元、明、清及近现代逾7个世纪不断累积延续的城市历史遗存和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如何提升北京中轴线特殊而又复杂的文化遗产“保管研用活”治理水平,是新时代首都文物工作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北京历史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治理中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要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创新志愿服务,畅通公众参与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按照《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要求,北京中轴线已建立全国首个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支持引导机制,设立首批30位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北京中轴线文创大赛”吸引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逾40万人次的选手参加,已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一张“金名片”。通过“大手牵小手”等线上平台,积极培育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守护员”近2万人,平台注册打卡人数已突破80万。北京中轴线志愿服务实践,掀起了首都市民“沿中轴线丈量历史”的新热潮,这既是推进建设文化遗产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现实需要,更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

创新科技赋能,降低公众参与门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需降低公众参与门槛,消除时空壁垒,让传统文物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北京中轴线依靠“数字打更人”互联网科技平台,构建起文化遗产“巡查、参观、学习”三位一体的文物巡查和文物普及机制,公众通过扫描场景码就可轻松触达文化遗产,显著降低了公众参与难度,实现了文化遗产高质量普惠。“数字打更人”上线半年来,全社会自发参与遗产点巡检近4万次,提交巡检图片达8万张,这些数据同步实时传送到监测云平台,已成为专业化巡检的强有力补充。实践证明,创新科技赋能,极大降低了公众参与门槛,拉近了普通大众与北京中轴线的距离,有效提升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社会化水平。

创新社会运营,提升公众参与体验。北京中轴线作为千年古都的文化脊梁,是历史留给北京的丰厚遗产,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深周边居民对遗产价值的认同感,提升周边居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通过实践探索,北京中轴线始终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同时创新社会化运营模式,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权益,探索出了一条“遗产与社区空间相融合、传统与现代时间相融合”的新路子,让文物古建成为周边居民的休憩空间和精神家园。例如,钟鼓楼社会化运营,在吸引了全世界数百万游客慕名而至,形成了现象级网红打卡潮的同时,主动为周边社区“留白”,支持引导居民在广场开展“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活动,保留了北京历史文化的记忆和情感,让老城历史文化与百姓当代生活密切融合、相得益彰。

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胸怀传承历史文化的职责使命,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守护好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其价值不仅在于延续文明,服务当下,更在于启迪后人。我们要以志愿服务为基石,以科技赋能为抓手,以社会运营为纽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提升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治理水平,让北京老城焕发新的活力,让人们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

0 阅读:2

北京日报客户端

简介: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