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败在根据地不稳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10-01 19:02:43

文 / 子玉

有没有建立根据地的意识,根据地的稳定程度决定了一个参与乱世竞争的政治人物的前途,本质来说,项羽和刘邦都是以建立支配天下的霸业为目标,但根据地强弱这个指标却将他们的距离越拉越大,最终,游戏以项羽自刎乌江结束。

复盘楚汉战争,项羽和刘邦的命运其实在楚怀王派刘邦西行灭秦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因为,据有关中就相当于战国时的强秦,而怀王之约不仅是楚国君臣之间的约定,且是天下公约,在刘邦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之后,他就已经具备了统治关中的合法性。

虽然项羽曾短暂将关中分给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王统治,但刘邦还是高举怀王的旗帜于汉元年(前206)八月从汉中强势向关中发起进攻并成功还定三秦,刘邦能够还定三秦除了武力,最大的优势就是怀王之约,在政治层面具备统治关中的合法性。

其次,刘邦两次进入关中都是凭借武力,基本肃清了制约其在关中发展的势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项羽也帮了刘邦的忙,虽然其火烧了咸阳城,但也同时将关中的旧势力肃清,保证了刘邦治理关中时能够轻装上阵。

除了政治合法,没有旧势力的阻挠外,刘邦还得到了秦人的人心。汉元年(前206)十月,刘邦在进入关中之后不仅没有杀秦王子婴,而且在将秦国府库中的财物封存之后还军霸上,同时,除去了秦国的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一下子就得到了老秦人的人心。

在拒绝了秦人父老所献的牛羊酒食之后秦人就更看好沛公,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人都做到这个份上了,刘邦后来能在关中坐稳也就顺理成章了。

可见,仅仅凭借怀王之约的政治优势和秦人之心,刘邦就能将关中发展为汉军集团稳定的根据地。

同时,汉军中还存在大量的旧秦军,这些人也是刘邦能够立足关中的重要支持力量。

更重要的是,刘邦在汉元年(前206)四月前往汉中之后就进行了制度改革,将楚制改为秦制,秦制不仅和关中有极强的粘合力,且秦制已经被现实验证了其高效性。所以,刘邦采用秦制是将自己打造为了秦地的利益代言人,秦制的高效性还保证了其对统治区域的有效治理。

事实是,在整个楚汉战争中,刘邦虽然一直高举怀王的旗帜,但他实际上是秦地的代言人,代表秦人和项羽争天下,刘邦的胜利也是关中、老秦人的胜利。

所以,楚汉战争本质上也是秦楚之争,秦楚关系贯穿了秦楚汉历史的完整周期。

都已经代表了秦地的利益,老秦人没有理由不支持汉王,这就是刘邦在荥阳对峙期间总是能够在打了败仗之后得到兵源补充的核心原因。

当然,关中最强的还是其经济能力。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记载:“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关中占有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三的人口,但财富总量却占了十分之六,处于绝对的领跑地位。这是西汉武帝时期的数据,但秦汉之间也大概是这个比例。刘邦手握天下十分之六的财富总量耗都能将项羽给耗死。

如果项羽不能够以奇制胜,长期的消耗战根本就没有赢的可能。

除了经济,关中的地理优势也得到了现实的验证,战国时代,秦国一直都是在函谷关外作战,从没有将战火引入秦国本土。同样,楚汉相争期间,项羽的西楚国屡屡遭受彭越的骚扰,但刘邦的关中却一直是埋头发展生产。

不被干扰的背后当然是极强的稳定性。

更重要的是,刘邦还有一套精英班子。从沛县起兵的那一刻起,刘邦就以其强大的亲和力和包容度吸引着天下精英的加入,再加上秦制的高效性,刘邦集团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恢复了关中的生产能力,成为汉军在荥阳前线打消耗战的强大后盾。

总结起来就是,强大而稳定的根据地保证了刘邦集团取得了楚汉相争的最后胜利。

刘邦以绝对实力取胜 图源/剧照

相反,项羽之败就完全是败于根据地的不稳。汉元年(前206)二月,项羽以盟主的身份在鸿门主持了分封,自封为西楚霸王,将楚怀王的领土划为己有。在军功派的支持下,项羽建立的新秩序虽然迅速落地,但项羽消化楚地的难度指数却非常高。

首先,楚国的历史八百年,楚人在内心里早就接受了王族统治楚地的现实,这就是范增为什么建议项梁立怀王之孙熊心为楚王的核心原因,就是为了借助王室的影响力来整合资源。

如今,项羽却以将军、贵族的身份代替了王族统治楚地,楚人在内心里肯定一时无法接受,那些支持王室的楚人肯定会秘密反对项羽。

要知道,齐国的田氏代齐是用了好几代人的时间才完成了王权的过渡,项羽肯定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楚地的消化。

再说,项羽是以武力手段强行颠覆了怀王的统治,这是典型的以下克上,属于造反行为,所以,其不仅没有统治楚地的合法性,而且还成为刘邦从政治层面攻击项羽的重要抓手,直到楚汉相争的最后阶段,刘邦还拿这点来打击项羽,尤其是,项羽还杀了被他尊为义帝的怀王。

也就是说,项羽虽然将楚地作为其根据地,但却并没有统治其地的合法性,没有合法性的支撑,自然就会内部不稳。

事实是,汉元年(前206)七月,项羽在返回楚国之后,直到次年(前205)的十二月一直都在致力于消化楚地。在这期间,西楚国的边境已经出现了战事,但项羽却根本无暇顾及。

但话又说回来,项羽出去时只是楚国的一名将军,如今能够成为据有楚地的霸王,这也算成功。而且,项羽还可以通过从关中打包回来的财富和人口武装西楚国,发展经济。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汉二年(前205)十月,刘邦在还定三秦之后,三月份就组建了反楚联盟东出和项羽争夺支配天下的霸权。

在刘邦大规模东出的过程中,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和赵国的陈馀都加入了刘邦的反楚联盟。四月份,联军一举攻克了西楚国国都彭城。虽然项羽从齐国紧急回军通过出奇兵打败了联军重新夺回了彭城,但不可否认的是,联军在这次短时间占领彭城的过程中极大摧毁了当地的生产,项羽从秦国打包的财富也都被联军掳掠而去。

项羽对楚地的统治本来就不稳,这次联军对彭城的占领更加稀释了他对楚地的统治力,极大地破坏了楚地本就薄弱的生产能力,不能成为项羽持续发动战争的后方基地。

这也就算了,田荣在击败项羽在齐地分封的三王之后还扶持彭越在楚国北境持续进行骚扰。由于彭越活动的区域距离彭城不远,于是楚地就长期处于动荡之中。而且,彭越对楚地的骚扰持续贯穿了整个楚汉相争的周期,项羽的西楚国常态化处于不稳定中。

彭越常态化对楚地进行骚扰 图源/剧照

更重要的是,田荣在项羽驱逐怀王占领楚地期间就已经完成了驱逐三王对齐地的整合工作。由于齐国毗邻楚国,所以,一个强大的齐国就成为项羽西楚国的巨大威胁。这也是项羽为什么选择用兵齐国的原因,一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盟主地位,更是为了解除齐国对西楚国的军事威胁。

但结果却是,项羽深陷齐国战场,极大消耗了西楚国本就脆弱的国力,使其不具备和汉打消耗战的物质条件,这就是项羽直到汉军灭掉了赵国、随何已经说服九江王英布归汉之后项羽才决定进击荥阳一线的原因,就是实力不足的体现。

可是,此时的局势已经对楚极大的不利,刘邦已经掌握了极大的战略主动。虽然项羽在荥阳一线持续进行猛烈的武力输出,刘邦也经常被打成光杆司令,但这并不影响汉军的整体战略优势。

看看此时的天下局势,西魏国被刘邦郡县化,代国、赵国被汉军所灭,燕国选择站队刘邦,齐国保持中立,韩王信在刘邦军中服役,不是被汉国强大的战争机器灭掉就是成为汉的盟友,项羽已经处于极其被动的境地。

更重要的是,彭越还以魏国东部地区为基地持续对楚地进行骚扰,导致项羽时常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中,极其被动。韩信也在经过一年的修整之后以突袭的方式入侵并占领了齐国,随后又消灭了龙且率领的楚齐联军,将兵威推进到楚国边境。

接着,韩信又乘胜占领了以彭城为中心的西楚国核心区域。

也就是说,韩信所开辟的北方战场已经完成了其既定任务,已经可以配合荥阳前线的刘邦作战。

值得一说的是,刘邦还同时开辟了南方战场,让卢绾和刘贾率领一支汉军配合彭越作战,一度切断了楚军的补给线。因此,项羽是不得不回军,而刘邦也紧抓这个窗口期重创荥阳前线的楚军,楚军高层曹咎和司马欣在兵败后自杀。楚军在正面战场也逐渐失去优势。

随后,汉军的卢绾和刘贾又开辟了南线战场,在英布的协助下攻占了寿春,诱降了楚军在淮南地区的军事长官周殷。接着就是各方面汉军前往垓下对项羽进行合击。

也就是说,早在鸿沟议和之前,项羽就已经失去了西楚国的大后方,在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进行时,整个淮南地区也被汉军占领。

都说项羽不渡乌江,关键是即使他渡过乌江回到江东还是会像穷寇一样被汉军猛追,迟早面临被歼灭的命运。

这个世界的本质永远都是丛林法则,项羽在手中没牌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维持和汉军的长期军事竞争,既然回到江东只是稍微延长生命周期,那还不如在乌江以悲壮的方式谢幕,以悲情英雄的形象定格于历史中。

这是绝境中的项羽所唯一能为自己争取到的东西。

成为悲情英雄是项羽唯一的选择 图源/剧照

我们再打个比方,即使西楚国还处于项羽的掌控中,以其脆弱的经济和有限的人口也根本无法和汉军继续打消耗战,被灭是迟早的事。

所以,项羽选择在乌江谢幕绝对是明智的选择。

总结起来就是,项羽之败完全是败于根据地不稳,且实力不如刘邦,无法支撑其打消耗战。

这和项羽的个人能力无关,用一句俗话来解释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109

评论列表

十二月的草莓甜

十二月的草莓甜

3
2024-10-17 19:36

[静静吃瓜]

子玉的史无边界

子玉的史无边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