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科研创作处承办,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执行的“对话&进路:首届GAFA中国民营美术馆馆长论坛”在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国际学术会议报告厅举办。
本次论坛由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教授倡议并发起,共邀请了7位目前国内最活跃的民营美术馆馆长,以“中国民营美术馆的社会责任”这一实践命题为线索,围绕“智识生产”“公共服务”“运营管理”三个维度分享最新的行业洞见和学术观点,共同探讨民营美术馆未来可能性与发展进路。
成都A4美术馆馆长孙莉、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佛山顺德和美术馆执行馆长邵舒、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张然、北京松美术馆执行馆长李克非、青岛西海美术馆创始人孟宪伟、上海余德耀美术馆馆长余至柔、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科研创作处副处长张体、昌岗校区综合办公室主任王洪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兼油画系主任刘可、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刘文东、艺术与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易玲、院长胡斌等参加了论坛。
蔡拥华指出,本次论坛旨在以开放交流和学术梳理的形式搭建民营美术馆与广州美术学院长期研究合作、发展与交流的平台,相信这次论坛将对推动我国美术馆事业、艺术管理学科专业化建设,助力中国民营美术馆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论坛统筹、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主任吴杨波在主题演讲中提出“从民营美术馆3.0到企业社会责任3.0”的观点,指出当下民营美术馆聚焦社会责任的必然性。
两场圆桌对谈对当前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运营的多个具体议题进行讨论。在“建筑师的空间理念对美术馆运营的影响”的话题讨论中,孟宪伟结合自身经验指出,优秀的建筑并不妨碍展览,建筑师创造的空间反而能为艺术提供新的可能性,让观众获得全新的体验。邵舒认为当下普遍存在的美术馆建筑与艺术展览“骨肉不相连”才是问题的关键,而正因为建筑环境与作品所带来的种种困境倒逼着自己成长。
针对“怎么看待网红展?怎么看待网红看展?”这一话题,艾琳认为网络作为一种时代介质使得网红展有其存在价值,它推动了展览与观众的连接,但要在可讨论性、可阅读性、可传播性三个方面掌握平衡。她同时也指出,学术展并非只是搬运文献,也要考虑如何让观众理解和欣赏展览内容。
提及“怎么让那些只看标签和文字的观众理解艺术?”,孙莉指出观众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她分享了A4美术馆“全员都是导览员”项目,馆内工作人员通过个人理解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导览服务,并根据不同群体设计个性化的导览册,展现了美术馆对观众的重视。张然认为展签是一种美术馆对公众的态度,在“Attention经济”的时代语境下,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发观众对于展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提及“儿童、特殊人群、本地社区居民与美术馆的互动会带来哪些新可能性?”,余至柔提出美术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区别于上海地区的其他文娱消费,应具有更贴切的人文关怀,以此深入社区、深入公众。孙莉介绍了A4美术馆起点的时代使命,并分享已持续运作了十年“iSTAR”儿童艺术节的案例,强调美术馆让孩子们重新去理解对世界建构和认知的意义。
苏梓钊博士代表研究团队作个案研究综述报告。本次个案研究从《中国民营美术馆社会责任(CSR)评价体系》中抽取15个指标测量项,围绕观众对各受邀民营美术馆社会责任实现的主观感受,由学生团队发放调查问卷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本次研究共收集到2134份有效问卷,从数据分析的情况来看,受访者对各受邀民营美术馆的社会责任实现整体比较满意,并且符合受访者目前对民营美术馆的价值预期。
胡斌
最后,论坛学术主持、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教授进行论坛总结。他认为,论坛促进了馆校合作与对话,这种交流对打破学院与社会之间的隔阂至关重要。本次论坛不仅带来了美术馆运作的更多细节,也让馆长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研究成果。他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案例得到深入探讨,学院将着力培养新生力量与美术馆一同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论坛举办期间,7位民营美术馆馆长还达成了一项重要的馆际合作,计划将通过建立美术馆会员互通互认机制,为观众提供更优质、便捷的艺术观展体验和服务,践行民营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责任与担当。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实习生裴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