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180余年的《明史纪要》现身

近日,记者从清代中期温县著名学者杨碾后人杨家卿处获悉,失传了180余年、由杨碾所撰的《明史纪要》在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现身。

《明史纪要》系稿抄本,共20卷、近60万字,分上、下两函,目录分列函首,便于查检。杨碾前后历时七载,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完成此书。书稿由杨碾长子、附贡生员杨峰青缮写,由次子杨岚青校对,由大弟、府学生员杨联光和二弟、县学生员杨磊同参。兄弟、父子两代人通力合作,传承经典,呈现了清代书香之家的文化风貌。

在《明史纪要》的自序中,杨碾讲述了创作该书的缘由。“刘氏知幾曰:人必有才、学、识三长而后可以作史。史固不易作也,然读之而记其要,特述耳,亦何难之有哉?”他接着又阐述,《御纂明鉴纲目三编》属编年体裁,受体例限制,传记无法充分呈现。而《明史》卷帙浩繁,传记也多长篇,“苦其繁而难竟,且无力购买”。于是,他不自揣,摘录缀合,加以评断,最终完成此书。

据《杨氏家谱》载:杨碾,原名有光,字邦元,又字雷山、伯所,号中枢子,别号太平山樵,是清道光年间的恩贡生,系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杨氏第十六世。民国《温县志稿》对他的学术造诣有详细交代,其说“碾幼聪慧,读《左氏春秋传》,匝月毕。遇经史疑义,必悉心研究,无憾而后始安。虽先儒成说与意有未惬者,必反复辩论,以求其是”。

杨碾旧居,即安乐寨村传统民居九号院,2016年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河南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大学生实践基地,也是焦作市委党建综合体教学示范点。

杨碾后裔、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杨家卿教授告诉记者:“我们家是‘全国最美家庭’,《明史纪要》对我们杨家传承优良的家风文化是一件无价之宝。”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河南大学牛建强教授说:“《明史纪要》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于探讨明史有参考价值,同时稿抄本秀丽的字体也具有一定艺术价值。”

(记者王玮萱)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