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太仆寺,不是寺庙也不在南京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11-04 19:21:47

在滁州市区天长西路与西涧路交会处,一座高大的牌楼矗立在这里,牌楼里是一片白墙黛瓦。牌楼的正中央,远远地就能看到“南京太仆寺”五个大字。在滁州的建筑群,赫然写着“南京”两字,是与南京有关联,还是在给自己“加戏”?

官署府衙,掌管牧马之政令

“南京太仆寺”是不是寺庙?当然不是。

关于“寺”,最早在《汉书》中就有指明:“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寺”的含义最早在汉语中就有“朝廷”之意。广义上而言,朝廷设置的官署府衙,都叫“寺”,相当于国家机构。

唐代是“寺”最多的一朝,共有“九寺”。到了明朝,缩减为“五寺”,分别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太常寺是掌管礼乐的行政机关,光禄寺负责策划和统筹国宴、朝会等重要宴会的安排,鸿胪寺主要负责接待外宾。太仆寺,是管理马匹,负责马政和牧场事务。

“作为明朝中央机构之一,南京太仆寺主要负责马匹的牧养与管理,以备军需。”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张祥林介绍说,这一机构始于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由朱元璋下令设立于滁州。

目前的南京太仆寺是根据原图在滁州复建的,总建筑群面积达4500平方米,为多进、多重回字形院落,景区通过文字、图表、出土文物、绘画等形式,向游客展示了从周朝至明初的马政制度历史沿革变迁。景区还利用AI技术复原了明朝三品官员的办公场景,再现600里加急快报呈送太仆寺卿的场景。

马政,始于商、兴于汉、成于唐、盛于明。南京太仆寺是当时全国马政的最高机关,隶属于兵部。明朝马政机构齐全、制度缜密,分为官牧和民牧两种养马方式,还在边境实行茶马贸易,使官马保有数量一度增加,对明朝的边防国务等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南京太仆寺存在了270年,一直存续到明朝灭亡。

一江之隔,对南京有拱卫作用

“在滁州周边,有多处被称作‘马厂’的乡镇或村的地名,还有大柳草场等,这些名称因何而来?”张祥林说,滁州山环水绕,草木丰美,适宜牧养马匹,且滁州与南京仅一江之隔,对南京有拱卫作用。

在古代,马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太仆寺的建立方便了皇家出行,也为骑兵部队的组建发挥了巨大作用。国之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马。朱元璋在定都南京之前,就已发现马匹不足,对军马储备尤为重视,登基之后便令江淮地区大量蓄养马匹,专管马政的太仆寺也应运而生,负责管理长江下游八府四州牧养战马和皇家御马,包括军马的牧养、征调、采办和使用等。

将太仆寺选址在滁州,有多方面原因。滁州是朱元璋起兵后攻下的第一座城池,也是他的重要根据地,对朱元璋来说具有“特殊感情”。从地理优势上来说,滁州是南京直隶州,江淮各州县马匹来此地检查、征用方便易行,无须渡江前往南京。此外,滁州西南多山,层峦起伏,连绵数十里,山环水绕,早在宋元时期就曾设立官方牧场,这里有着丰富的牧养经验和资源,为设立管理马政的太仆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设立在滁州的太仆寺原先没有“南京”两字,朱棣迁都北京后,在北京也设立了一个太仆寺。为加以区别,位于滁州的太仆寺改称南京太仆寺,与北京太仆寺划疆而治,负责两淮及江南马政的管理。南京太仆寺的机构设置分五级,包括主官太仆寺卿、副官少卿、寺丞、主簿、监正等职位。这些官员各司其职,共同负责马匹的牧养与管理。

城市建设,任职官员贡献颇多

南京太仆寺存在期间,共有太仆寺卿145名,少卿125名在此任职,其中不乏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他们在任期间,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筑路修桥、兴办文学、建寺构亭,对于滁州的城市和文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

明朝中期以后,太仆寺官署的职能逐步弱化,后渐渐演变为一个清闲的机构。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的著名思想家、心学大师王阳明,正是在这个时候来到南京太仆寺担任了一个副职,利用闲暇时间开办学堂,吸引了众多学子来到滁州求学。他还围绕欧阳修所建的醉翁亭、丰乐亭,兴建了一批风格迥异的文化名亭,并撰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

“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因父亲、叔叔任职于南京太仆寺,在滁州住了7年,留下诗文碑刻,为其父文林编辑《琅琊漫抄》一书。他手书的《醉翁亭记》被篆刻在琅琊山上,为后世流传。

“南京太仆寺不仅是明朝的重要机构,还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琅琊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表示,设有南京太仆寺衙署景点的南京太仆寺景区,现在是琅琊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来此旅游的客人不免会问‘与南京有什么关系’。在明朝的时候,南京太仆寺确实跟南京有很大关系。”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陈燕飞

0 阅读: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