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会把四阿哥永珹和六阿哥永瑢都过继?
是弘历对宗室刻薄的体现之一,这种行为在宗法上,是“大宗抢小宗”,也就是一种吃干抹净的凑表脸。
永珹过继给康熙十二子,履亲王允祹,原因是允祹所有男性后代全部早夭,于是乾隆就让自己儿子过继给自己的叔叔当孙子,这样履亲王一只就成了他的直系子孙——但按照惯例,和乾隆一样同位康熙孙子的弘字辈有的是,不可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去继承履亲王的爵位; 永瑢类似,过继给康熙二十一子慎郡王允禧,但永瑢明显要更受老爹喜爱,过继过去之后,不但把“慎”字改成了“质”,还晋升了亲王。 而这种玩法的最高段位就是雍正、乾隆俩人让允禄抢了庄亲王一脉,生生在近支皇族中搞出了一支铁帽子。
如果硬要比方,这种玩法就跟毛利两川,北畠信雄,神户信孝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表面上派人继承你家香火,实际上都是我家的。 补充一些原因吧: 众所周知清朝对宗室的待遇,既苛刻又严格,递降袭爵不说,每个王府的非指定继承人,想谋个爵位是很难的,要么考试,要么等皇帝开恩,即使这样,亲王/郡王的非继承人儿子,哪怕是个嫡子,能受封的爵位也跟继承人差了十万八千里。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铁帽子亲王,他的一位嫡子被指定为继承人,那么他的其余诸子可通过正常途径(考试)能得到的最高爵位为: 嫡子,不入八分辅国公,侧福晋子二等镇国将军,外宅或小妾的儿子三等辅国将军。这个待遇上就跟亲王差了十万八千里。并且这个爵位并不是一定能有的,必须要考最高成绩才能获得,靠的不行就只能降封,考试不及格就直接成了闲散宗室,连个爵位都木有。所以对于宗室来说,能获得个爵位是非常实际也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但皇帝的儿子不一样,皇帝的儿子,比较年长的,比较受老爹待见的,一般混个郡王起步是毫无问题的,甚至亲王也不难,很多时候都是岁数到了,没犯错,就给了。 拿小四这俩儿子来说,永珹不过继,自己直接受封,基本也是郡王起步;他想让永瑢当亲王,自己直接给就行,犯不上去接允禧的班。这么做的直接结果就是断绝永字辈其他孩子过继继承的可能,变相节约了两个王府的俸禄。
允祹是康雍乾三朝头号皇家大了,紫禁城白事会会长,主管各种皇亲国戚的丧葬礼仪。 初出茅庐是康熙五十二年给孝惠章皇后办丧事(就是鹿鼎记里被毛东珠幽禁绑架的那位太后,顺治的第二任皇后,孝庄皇太后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此时允祹三十二岁,论年龄,只能说刚刚人到中年,不知为何被老爹派去给他奶奶主持丧葬事宜。
丧事办得很好,因“办事妥协”帝十分满意,曾“深嘉之”,之后他就在皇家大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经他手送走的皇家人员包括: 康熙的嫂子,福全的福晋; 康熙帝本人; 然后在雍正朝,白事会会长惨遭迫害,一直被挑各种刺,但雍正帝挂了,乾隆想到的大了人选,还是这位十二叔; 然后乾隆朝,头一个,送走了乾隆的嫡子早夭的永琏; 之后再送走了乾隆的白月光,富察皇后; 后面就比较悲惨,66岁的允祹,送走了他十二岁的独子。
这也是永珹过继给他当孙子的原因; 再然后,他的生母定太妃以97岁高龄薨逝,老人又当了一回孝子,这次送的是自己的亲妈; 最后,他以76岁的高龄辞世,乾隆让宝贝弟弟,另一个丧葬礼仪专家弘昼和五阿哥永琪穿孝,永珹持孙礼服丧百日。新一代丧葬理事会会长弘昼主持丧仪,可以说是乾隆朝诸王贝勒中,哀荣第一。
沉淀感觉
这是双赢的事。对王府来说,由皇子出继可以继续保持与皇帝的亲密关系,地位和权力得到延续;对皇帝来说,既节省了俸禄开支,又笼络了王府背后的政治势力。
阿萨德
以前过继是进族谱的,见了亲爹也的叫叔伯,亲爹死了也不用披麻戴孝,当然也没有继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