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交通拥堵已成为众多城市面临的“城市病”。为了更科学、精细地做好缓堵这件民生实事,近日,成都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开展治堵工作,一些拥堵点位正在得到缓解,让群众出行更高效、舒心。
如何科学认知城市交通?又如何精准谋划,解决城市治理的这道“必答题”?在成都发布、红星新闻、蓉城政事与市城市运行和政务服务办(12345热线)联合推出的“一起来治堵”民生互动活动中,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教授霍娅敏向记者分享了她的“金点子”。
霍娅敏认为,交通拥堵源于交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机动车数量增长快、人口数量多、出行时间和区域相对集中,这些是造成道路、路口拥堵的重要因素。”她认为,治堵,可以优化公交线网、站点,完善公共交通运行体系以及引导驾驶员形成良好交通习惯等方面入手。
▲霍娅敏
通行需求与道路承载能力存在矛盾
应不断完善公共交通接驳配置
成都,作为一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一的超大城市,道路拥堵是目前市民较为关切的问题。
“从城市性质来讲,成都已然迈入超大城市行列,机动车数量增长快、人口数量多、出行时间和区域相对集中,市民弹性的通行需求与固定的道路承载能力之间存在矛盾,所以交通拥堵时常发生。”霍娅敏提到,目前,成都的堵点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及高新南区,拥堵的时段也是上下班高峰为主。
霍娅敏以市民长期提及的剑南大道堵点为例,她提到,剑南大道是连接成都高新南区、四川天府新区、双流区、眉山地区的一条重要主干道,车流量大,周围还分布有不少住宅小区、医院和学校,人口众多,“剑南大道机动车出行比例比老城区高,又处于绕城以外,属于不限号区域,机动车出行的供需矛盾较高。”
她认为,应当完善公共交通接驳配置,发挥地铁、公交的骨干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尾号限行等方式,从源头上削减机动车出行数量;另一方面,针对市民交通出行的刚需,还需要利用好公共交通网络,例如公交、地铁、共享单车等,打通‘最后一公里’。”
此外,市民的交通行为与出行秩序也是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重要因素,“加塞、随意变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为,实际上会对道路通行带来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我们需要针对驾驶员增强交通秩序规则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增加视频检测设备、加大执法力度等方式,严禁随意停车、不礼让行人等交通行为,严格查纠各类道路交通违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道路的通达度。”
“逢演必堵”如何解决?
可打造“赛事公交”“定制公交”等服务
事实上,一个路口的拥堵往往会引发一片区域的“连锁反应”。
“例如,如果路口间距不长,前一个路口拥堵的车辆就会流到下一个路口,导致连片‘堵死’;部分区域路网结构不发达、通道较少,机动车驾驶员没有其他路径可以选择,以回避拥堵路段,那么波及的范围可能就会更大。”霍娅敏提到,相关部门可以从点、线、面的角度对路口进行控制,“在路口进行单一交叉口的控制,也可以在主干道的连续路口以及在整片区域的路口进行协调控制。”
近年来,成都的演唱会、赛事越来越多,不少市民也提到,在赛事活动举办期间,周边道路总是处于拥堵的状态,如何解决?
“在大型赛事活动前,我们需要提前做好交通拥堵解决方案,可以通过打造‘赛事公交’‘定制公交’等服务,鼓励市民通过公共交通通行,满足他们的出行需求,来缓解交通拥堵。此前成都大运会期间,成都就采取了加密限行时段和限行区域内公交线路投放等措施,同时对常规线路实施延时服务,确保限行时间公交运营全覆盖。”
霍娅敏提到,在学校、商圈、景点周边,也可以通过“一点一策”等方式,根据拥堵道路特点,配合点位人流量较高的时间段,进行研究施策。目前,成都在堵点治理方面采取了不少“小微整治”的措施,例如,移动公交站台位置、项目撤围退围、切除绿化带、迁改燃气管道等,带来了明显的成效。
“在治堵中,往往一个小细节就能决定道路是否通畅。我观察到,不少道路、路口还存在绿化树木遮挡交通标志牌、信号灯的情况;以及交叉路口的划分面积过大,车辆驶离路口所需的时间也会增加,导致尾车滞留。同时,通过前移停车线,也能进一步缩小路口面积,减少通行延误。”霍娅敏认为,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逐步排查的方式进行治理,“此外,也可以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对交通信号灯的配时及相位进行修改。”
红星新闻记者吕佳羽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让蜗牛车尽量靠右行是 给正常通行的车提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