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2844字,阅读约需7分钟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本网记者吴迪饶娜陈仕发文彬)他出生在江西吉安,却总说“我是贵州人”。
他是研究地质出身,后来却“把地质做到了天上”,成了嫦娥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
他就是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
2024年11月5日就是欧阳自远的89岁生日。11月2日,他在女儿欧阳婞媺的陪伴下回到了“故乡”贵阳。多彩贵州网记者为欧阳自远院士送上了一束鲜花,以表达我们的祝福和敬意。
“我身份证都是在贵阳办的,是‘520’开头的。”年届九旬的欧阳院士依然精神矍铄,每天的时间还是被工作填满。不过,他还是欣然接受了多彩贵州网的独家专访,温言细语地告诉记者“我有时间的”。
多彩贵州网专访欧阳自远院士
追月之梦:“一定要做一两样全世界没做过的事”
目前,锚定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登月航天服、载人月球车等正按计划开展初样产品生产和相关地面试验,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系统正紧张有序地开展研制建设。
“具体的落点我们正在论证,已经初步选定了几个地方。”欧阳自远说,“我们上去后,一定要做一两样全世界没做过的事。”
从2004年1月23日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算起,到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成功发射,20年过去,中国对月球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也为载人登月储备了不少技术和经验。
作为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介绍,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中国探月工程已经顺利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为接下来开展载人登月夯实了基础。每次探月,欧阳自远总要求完成几项此前其他国家没做过、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要比以前的工作做得好,让全世界都用中国的数据”。
谈到探月,欧阳自远院士就有说不完的话
“我们一共只采回来3.6公斤月壤,不算多。但在哪里取样,都是很有讲究的,不是乱取的。”欧阳自远举例说,假如在中国要研究黄土,那就要去陕西甘肃取样,要研究黑土那就要去东北取样,这是一个道理,“现在许多国家找我们借月壤,就是因为我们取回来的月壤是最特别的。”
欧阳自远解释,嫦娥五号和六号采集的月壤分别解决的是月球地质研究“一老一新”的问题。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是月球“死亡”之前不久火山活动喷发的,更“年轻”。而嫦娥六号在月背的着陆点是月球上最古老的撞击盆地,这里的月壤就更加能反映月球早期的地质情况。
“下一步,我们要在月球上建立月球基地,开发利用月球的资源、能源,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欧阳自远说,“我坚信我们一定能够按期实现载人登月的目标。”
贵州之情:“这是我成长的一个家”
1966年5月,欧阳自远第一次到了贵州。
“我到贵州不是说来逛一下,而是从北京调到贵州来工作。”说到这里,欧阳自远的思绪又飘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1964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首任所长侯德封的推荐下,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张爱萍将军亲自给欧阳自远安排了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为中国地下核试验选址。面对突然到来的如此重大特殊的使命,才29岁的欧阳自远有点懵了。
“我说,我没干过这个啊。张爱萍将军说,谁干过?中国没人干过!你们年轻人不会学吗?”欧阳自远心中一下子被点燃了,那就干起来!
1966年2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立。欧阳自远被调往地化所,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在大三线建设的大背景下,包括地化所在内的中国科学院共10个化学类研究所当年搬迁到贵州省贵阳市,组成中国科学院的地球化学研究中心。在贵阳,欧阳自远和团队成员一道紧锣密鼓开展地下核试验的理论研究工作,1968年又到了新疆马兰,参与建设地下核爆场区。
1969年9月23日零点15分,我国成功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周总理要求,第一不准冒顶,第二不准放枪(记者注:指爆破产生的高压气体使碎石从山体裂隙快速飞出很远的距离),第三不能污染地下水。张爱萍将军说,如果在这三点上出了问题,你我都是中国的罪人。这三个要求我们都做到了。”欧阳自远说。
后来,他带领团队完成了1976年吉林陨石雨的研究,9月还在贵州清镇一带找到了几块陨石,“我一看吓一跳,这是很特殊的陨石,是最靠近太阳的陨石。”这些研究,都主要是在贵阳完成的。
1991年,时任中科院院长的周光召几次找欧阳自远谈话,表示要把他调到北京来,担任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工资比欧阳自远在地化所的收入高出三分之一。欧阳自远只提出一个要求:北京的工作可以去做,但贵阳的户口不迁、工资不迁,就算给中科院打工,打完工还要回贵阳。
“我们当时到贵阳工作,是为了国家发展。这些兄弟姐妹都还在贵阳艰苦奋斗呢,我不能丢下他们不管。”欧阳自远说,直到今天他还是拿的地化所的工资,“我已经快90岁了,还是地化所的成员,我觉得非常荣幸。”
现在,欧阳自远还担任了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长期在北京工作。由于工作繁忙、年事已高,他回贵阳的频次越来越少了。作为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老科学家,他对贵州菜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唯独给贵州辣椒点了赞,“贵州的辣椒真来劲,我喜欢吃辣椒”。
在欧阳自远心中,“贵州”两个字永远是特别的存在,“贵州哺育了我的科研事业,是我成长的一个家,回到家里感到特别温暖。”
父女之爱:取不下来的蛋卷
这次回到贵阳,欧阳院士的大女儿欧阳婞媺也陪着父亲。当看到我们想请欧阳婞媺女士谈谈她心中的父亲时,欧阳院士拍了拍女儿的肩膀,轻声叮嘱说:“说话声音大一点。”
“我觉得爸爸特别会讲故事。小的时候就经常跟我讲一些地球是怎么回事、星星怎么回事、月亮怎么回事。”在欧阳婞媺心中,爸爸就是最有学问的人,让她对地质行业充满了向往。
欧阳自远院士和女儿欧阳婞媺共同接受采访
父爱如山。欧阳自远对儿女表达关心的方式都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里。欧阳婞媺记得,在她准备高考的那一年,母亲邓筱兰准备带着妹妹欧阳歆凌去看望在昆明参军的弟弟欧阳昕舒,欧阳自远便做了几个“狮子头”放在宽口瓶子里,特别把瓶盖拧得紧紧的,说这样就像真空罐头一样,不会坏掉了,请她们带去给弟弟改善伙食。
还有一次,欧阳自远从邻居那里借来了做蛋卷的模具,准备烤几个蛋卷给孩子解解馋。他一丝不苟地打蛋、和面、用模具烤制,前面几个蛋卷做得很顺利。做到最后,当碗里只剩下一点点沾着碗壁的面糊,他便加了一点水搅匀,心想这样不会浪费。结果,稀释后的面糊含水量太高,加热后牢牢地粘在模具上,怎么取也取不下来,让欧阳自远这个大科学家又急又哭笑不得。“我爸爸其实平常不做饭的,就是为了儿女,才会想着去做一点。”欧阳婞媺说。
“我就是老骥伏枥,我还要尽自己的能力,在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微薄的贡献,这是一件伟大的事业,我们只是参与这里面很小的一部分也感到无上光荣。所以我们只有一个目标:继续努力,做出更大的贡献来,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面向未来,满头银发的欧阳自远依然心怀壮志。
一审:郭秋含
二审:王利环
三审:李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