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两场的马拉松究竟能跑出什么?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11-06 10:06:46

11月3日,有“国马”之称的北京马拉松正式开赛,3万余名幸运的中签者集结,如潮奔涌,铺满长安街,然后一路向北,奔向鸟巢。中国马拉松热自2015年起持续升温,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显示,2023年全国共举办622场马拉松比赛,平均每天就有近两场比赛。疫情前曾经常被跑友们调侃的那句话再次“荣登”社交媒体平台——“比赛太多,选手都不够用了。”

作为一项体育活动,马拉松与其他体育赛事相比,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可能都觉得“门槛”更低,技术含量更低。事实上,除了关注度较高的全程马拉松,更有半程马拉松、四分之一马拉松等。而一些城市为了组织比赛,为了吸引更多的参赛者,还可以别出心裁,推出名目繁多的马拉松比赛。说得夸张一点,只要是跑几步,几乎都能找到相应的马拉松比赛。

应该说,能够举办马拉松比赛,无论是什么级别的比赛,一则说明我们对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比赛的重视与推广,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城市的经济实力。而无论是什么级别的马拉松比赛,“重在参与”的理念,也确实能够激发民众锻炼身体的激情,同时,成功举办比赛,对于提升城市知名度,对于激发居民归属感、自豪感,也都有着不言而喻的促进作用。利好如此之多,如此之大,扎堆举办马拉松比赛,以至于“比赛太多,选手都不够用了”,也就不可避免。

而马拉松扎堆所形成的表面繁荣的背后,却也往往“一地鸡毛”。几年前,某地马拉松比赛因为比赛过程中种种意外而导致21名马拉松运动员遇难。虽然存在着天气突变等自然因素,然而,暴露出的组织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也是不容忽视。而堪称笑话的则是2024年4月14日“何杰被三位黑人选手护送夺冠”的北京半程马拉松赛。从现场直播画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3名原本实力高出何杰一筹的黑人选手并未发起冲刺,而是有意放慢脚步等待何杰,其中一位选手甚至回头伸手示意何杰尽快赶上。而在距离终点前的最后几十米,3名黑人运动员则变成了何杰的“护航员”,让何杰率先冲过终点,“稳获”冠军。

显然,一些城市之所以热衷于举办马拉松,其终极意义已经不在于引导全民健身、全面运动,而是只盯着马拉松“拉”来滚滚红利。最终收益也就可想而知。更何况,不顾城市实情而闻风上“马”,也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平均每天两场的马拉松比赛,至少,在很大的范围内,势必给民众的出行“添堵”。而一哄而上的结局只能是一哄而散,甚至是“拉”来石头砸伤自己的脚。着想于提升城市品位,我们不如将精力与财力用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涵养城市温度,提升城市民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即便是想着体育搭台、经济唱戏,那么,我们也必须将这台,搭得周正,搭得牢靠,搭得安全,以此为基础,更应搭出自身的特色。让本地人与外地人能够全方位真切感受这座城市的温馨、舒适、包容与活力,远比单纯举办一场马拉松赛事有意义得多,而且,这也远非一场举办马拉松比赛就能指望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