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省供销合作社重点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省供销合作社以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院为依托,聚焦种业芯片、产业标准、质量安全、科学普及和产业帮扶,不断擦亮“云菌产业”靓丽名片。今年1至9月,全省食用菌总产量102.92万吨、总产值402.15亿元,同比2023年三季度分别增长17.01%、4.35%。
我省聚焦种业芯片,以开发应用前景广阔的云南高原特色食用菌品种为研究对象,选育出“中菌”系列食用菌新品种10个。在国内首次选育出大球盖菇金黄色新品种“中菌金球盖1号”“中菌金耳4号”和“中菌白茶1号”,实现了金黄色大球盖菇、白色茶薪菇、金耳新品种零的突破。还选育出云南首个姬松茸新品种“中菌姬松茸1号”、皱木耳新品种“中菌皱木耳1号”、竹荪新品种“中菌竹荪1号”等特色新品种。同时系统开展了高原特色食用菌新品种菌种生产、栽培管理参数筛选和优化研究,构建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推动优良新品种产业化应用。
为全力构建食用菌标准化产业技术体系,针对云南省食用菌菌种生产、栽培管理、产品流通标准化程度低,现有标准少、覆盖面窄等问题,以云南高原特色食用菌为研究对象,制定菌种、栽培技术、产品流通标准,组织主编食用菌规范化栽培专著2部,编制了国内首部以“松茸”为主题的《香格里拉松茸保护与利用白皮书》,构建食用菌标准化产业技术体系,制定修订的食用菌国家标准占现行的三分之一以上,云南省地方标准占现行的二分之一以上。开发包括食用菌扩繁促产、优良品种菌种制备、废弃菌糠资源化高效利用及精深加工等工艺技术33项,技术成果在企业示范已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亿元以上。
聚焦科学普及,推动云菌产业创新发展。云南省食用菌全产业链科技示范园区积极打造中国野生菌博物馆,大力推动科普工作,每年服务公众1万人次以上。中国野生菌博物馆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昆明市科普教育基地,成为云南省少有的国家、省、市三级认定的科普教育基地。牵头主编的科普图书《画说云南野生菌》入选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联合开发了全国第一款通过手机拍照就能辨识野生菌品种的应用软件及微信小程序——“菌窝子App”。
质量安全方面,组建了全国食用菌行业质检中心,并通过中国计量认证(CMA)资质认定,组织开展了云南省主要野生食用菌安全性调查,评估了131个主要野生食用菌品种的安全性,建成首个涵盖科普介绍、场地环境信息、品质营养信息、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和法规等数据信息的食用菌质量安全管理数据库平台。目前已经录入120种食用菌信息,涵盖3600个指标数据,实现食用菌质量安全数据资源整合,提供信息资源无偿共享,为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与此同时,结合产业帮扶,省供销社研究制定《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关于推进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院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推动野生食用菌和栽培食用菌“两个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项目库,储备项目53个。积极推动将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院打造成食用菌种质创新、高效栽培、高值利用等三个研究方向为主体,高端人才结构布局合理、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一流,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科技创新平台,在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李承韩
审核:李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