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一战友突然荣立二等功,大家都很惊异,不知他为啥立的功

绒球漫翔者 2025-03-26 13:31:16

屋子里原本热闹的氛围瞬间冷却下来,大家面面相觑,眼神里充满了疑惑。2002年的冬天,团里的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团长宣布炊事班班长林建国荣立二等功的消息,如同平地一声雷,炸懵了在场的所有人。

老林,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整天笑呵呵的,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忙前忙后地为大家做饭,修锅修碗。要说他立个三等功,大家都能理解,毕竟炊事班的饭菜在团里是出了名的好。可二等功,那可是需要做出重大贡献才能获得的荣誉啊!

“难不成老林发明了啥新式菜谱,把首长们都喂胖了?”有人开了个玩笑,试图打破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我看啊,说不定是把咱炊事班的猪养成了军区模范,为部队创收了!”另一个战友也跟着打趣。

可玩笑归玩笑,大家心里的疑惑却丝毫没有减少。这时,政委站了起来,清了清嗓子,说道:“同志们,我知道大家对林建国的二等功都很好奇。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老林的故事。”

故事要从1993年说起。那一年,老林还是个新兵蛋子,部队到一个偏远山区驻训。那个地方穷得叮当响,山上的庄稼稀稀拉拉,村民们几乎家家户户都负债累累。老林和炊事班的几个战友被安排住在村里一户张姓人家。张家有个16岁的男孩叫柱子,他母亲四十多岁,脸上布满了皱纹,整天愁眉苦脸。柱子父亲瘸了一条腿,干不了重活,家里的重担全压在柱子瘦小的肩膀上。

有一天,柱子妈端着一碗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玉米糊给老林,说是感谢部队的照顾。老林接过碗,看到门口柱子眼巴巴地望着碗里的糊糊,心里明白了什么。他把碗推了回去,“婶儿,这我不能吃,我们炊事班啥都有,您留给柱子吃吧。”

柱子妈叹了口气,“这孩子,哪还能吃上啥啊!他眼看就要辍学了,家里实在是供不起了。”

老林一听,愣住了,“柱子学习不是挺好的吗?咋就不上了?”

柱子妈抹了抹眼泪,“好是好,可家里实在没钱啊!地里收成不好,欠的债又多,他爸的腿也还没好,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

老林没再说话,可柱子的事却一直记挂在他心里。柱子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像极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如果因为贫困而辍学,这孩子的前途就毁了。第二天,老林偷偷从自己不多的津贴里拿出五十块钱,塞到柱子妈手里,“婶儿,您拿着,给柱子交学费。”

柱子妈吓了一跳,“林同志,这哪成啊!你这点津贴也不宽裕啊!”

“婶儿,您就当是借我的,等柱子以后有出息了,再还我。”老林说完,转身就跑了。

从那以后,每个月老林都会从津贴里省下一些钱,托村里的邮递员寄给柱子家,谁也不知道他在默默地做着这一切。柱子也很争气,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考试后都会给老林写信汇报喜讯。老林收到信,总是乐呵呵地给他回信鼓励:“柱子,好好学,咱家条件不好,但只要肯努力,将来一定能出人头地。”

几年后,老林考上了军校,毕业后又回到了原部队。工资涨了,他给柱子的资助也更多了,有时候还会寄些书和衣服过去。时间飞逝,转眼十年过去了,柱子也长成了大小伙子。2001年,柱子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柱子妈拿着录取通知书,逢人就说:“柱子能有今天,全靠林同志啊!”

这事儿传到了团领导的耳朵里,团长和政委把老林叫去问话。老林还想瞒着,可柱子妈已经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说了,他只好红着脸承认了。“其实也没啥,孩子聪明,能考上大学是他自己争气。”老林挠着头,憨厚地笑着。

正当大家都以为事情到此为止的时候,一个更大的“惊喜”出现了。柱子在给老林的信中提到了一件他从未提起过的事情:三年前,他父亲得了重病,家里实在没钱医治,是老林悄悄跑到村里,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帮他们家垫付了医药费。

柱子在信中写道:“叔叔,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里,但没敢告诉爸妈,怕他们觉得欠您太多。现在我长大了,想把这件事告诉您,您对我们家的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老林看完信,沉默了很久。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全是柱子小时候那双清澈明亮的眼睛。他没想到,自己当初一个不经意的举动,竟然在柱子心里埋下了如此深刻的种子。

后来,柱子的信被读给全团的官兵听,听完后,大家都沉默了。有人偷偷抹眼泪,有人默默地鼓起了掌,掌声经久不息。2002年的表彰大会上,老林戴上了二等功的奖章。他站在台上,脸红得像个苹果,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台下掌声雷动,许多人都红了眼眶。

老林的故事,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和奉献,也告诉我们,即使是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和荣誉,而在于他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多少温暖和希望。

0 阅读:4
绒球漫翔者

绒球漫翔者

追逐绒球飞舞,分享生活的轻快与自由,畅享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