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自古以来,对于月亮,我们都有一种独特的情怀。
有关咏月、颂月的诗词歌赋更是不计其数。
久而久之,飞天便成为刻在华夏儿女刻在骨子里的执念。
有关载人飞天的最早实验更是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他也被国际公认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为了实现自己的飞天梦,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当人们赶至山脚时只看到了身首异处、血肉模糊的万户。
为了纪念这位世界航天始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命名,这也就是月球上“万户山”的由来,以此肯定他的创造精神和勇气。
现如今,我华夏儿女,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早已实现了祖先们的飞天梦。
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
近期,神州神舟十八号航天员成功返航。
当三位英雄平安走出太空舱时,大众惊讶地发现,他们的面容“全变”了。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作为世界上唯三可以独立载人的航天国家。
1967年,钱学森首次提出了“航天”一词,在这之后的第三年,经过中央批准,着手研究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便如火如荼地开始展开,与此同时,有关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也在这一年开始进行。
经历33年的不断研究。
2003年,随着杨利伟的顺利返航,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初步地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战略三步走的第一个目标。
同时也代表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国家之一。
新华时报更是将此评称为:
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
从无到有,从零到一。
为了这一步,许多人牺牲了太多太多。
但是在这条路上,还有人在不断地接力。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航天员背后的生活和训练有多么地痛苦。
想要成为一名正式的航天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你已经十分地优秀出众,拥有强健的体魄,但依旧要接受八大类别的训练。
而第一类别便是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说是基础,其实一点也不基础。
最起码对于学渣来说,是让人看了直呼救命的程度。
毕竟谁家好人家的基础知识,一学就是三十门课程啊。
说句高考都不为过。
其中,仅一本《载人航天工程基础》便厚达六百多页。
更别提除了繁重的基础理论学习外,航天员还要接受专门的训练。
其中一项,便是超重训练。
是的,你没有听错,不是失重训练而是超重训练。
在火箭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轨道的那一刻,航天员便要承受数倍远超自身重量的载荷,如果没有经历特殊专门训练,航天员的身体一定无法承受这样的重压,此时的他们将会如踩压的气球一样,即使不会出现爆体而亡,也会产生呼吸困难、意志模糊的现象,严重一些的甚至会出现直接丧失意志,在无知无觉中丧失生命。
所以说,相较于失重,超重才是航天员飞向太空后的第一道关卡。
针对这一现象,我国的科研人员也是想尽办法,最终研发出了一台机器,它就是离心机。
也是目前世界上针对宇航员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设备。
虽然说方法有了。
但是耐力这种东西可不是凭空而来的。
它就像是肌肉一样,需要经历反复地训练,继而形成本能。
但是离心机训练却令许多人不忍直视,甚至堪称“酷刑。”
离心机训练,要求航天员必须进入到吊舱里,当确认航天员进入后,离心机便会开始加高速旋转。
这时候的航天员其实和洗衣滚筒里的衣服差不多,甚至不如洗衣滚筒里的衣服,毕竟洗衣桶不会有这么高速的旋转速度。
去游乐园玩过那种旋转椅的读者,或许已经共情到那种头晕目眩的痛苦。
但航天员所承受的训练,却远比这些痛苦得多。
不仅要承受眩晕带来的痛苦,还要承载着8倍的重力加速度,这时的航天员会出现面部肌肉严重变形,呼吸困难的症状。
但有关他们的“酷刑”还没有结束。
在这样的极致痛苦中,航天员们还要保持清晰理智的同时,完成指定的抗负荷动作,同时还要配合吊舱外科研人员所给出的指令和信号。
之所以这么要求,并不是有意为难航天员。
是因为一旦离开地球,他们将一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若是不及早适应这样的极端的工作环境,即使成功地飞向月球,对下一步工作也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所以想要成为一名正式的航天员,超重训练是航天员必须闯关一关。
当然,为了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在吊舱内,航天员的手边会有一个红色的按钮,如果在训练过程中,一旦有航天员觉得自己已经撑不住了,可以按下按钮,这时,训练便会停止。
但是截止到现如今,我国从未有一个航天员按下过这个按钮。
除了令航天员痛苦不堪的离心机重力训练,航天第二关,失重,也是航天员们要克服的一道关卡。
失去地心引力后,航天员会处于失重的环境下,这种环境下,会对航天员的日常行动产生严重的不便。
毫不客气地来讲,在这种失重环境下,航天员们会宛如肌无力的病人,以往再简单不过的行走、拿取、吃饭......对于他们而言都极为的艰难。
为了克服这一现状,科研人员也是几经研究,最终研究出了一套训练方案,他就是水槽训练。
处于水槽训练中的航天员要穿上特制的服饰,长时间地呆在水里,这一呆,往往便是5——6个小时。
据航天员叶光富所说,这特制的服饰加上航天员的体重,大概就接近500斤。
在这期间,航天员还要配合完成各种指令动作。
往往一整套水槽训练,训练完后,航天员们连拿筷子的力气都没有,即使拿上筷子,也会控制不住地手发抖。
但即使如此也没有一个航天员表示,自己吃不了这样的苦,想要放弃。
就拿此次返航的三位航天英雄之一的刘洋来说。
作为,我国首位女航天员。
在成为航天员之前,刘洋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副队长,还被评选为二级飞行员,不仅如此,刘洋还是一位学霸,即使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刘洋没有放弃提升自己,在这之后又先后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
按理说,这样一位优秀的女性,即使不能成为航天员,她的未来也不会多差。
但是为了心中的航天梦,自刘洋进入航天员大队后,便放弃了一切个人的时间,一门心思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上,几乎连航天城的大门都很少迈出。
这也导致,刘洋来北京七年了,却仍然不知道王府井什么样子。
以至于一次奉命乘车外出时途经王府井,相见不识,还是一旁的同行的同志提及,这才知道是王府井。
但刘洋的付出并没有白费。
刘洋的同事之一,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景海鹏就曾充满敬佩地说过:
刘洋才当了两年的航天员,工作训练要追上我们十几年学的内容,不太可能。但是她利用两年时间,周末都没有休息,把所有的课程、十几个系统都赶齐了,和我们步调一致,完全达到了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刘洋曾经说过:
离地三尺,不分男女。
在她的身上有着女性特有的力量,温柔而坚韧。
看似柔弱易折,其实坚不可摧。
她曾对广大女性同胞说;
“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并与时代共同成长进步。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的利益,坚定信念、相信自己、勇敢前行,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实现价值实现梦想,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其实不止是刘洋,也并不局限于女性。
每一位华夏儿女身上都有着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我们一次次被打倒,却又一次次站起来,始终没有彻底被击垮过。
结语现如今的航天英雄们已经平安返航,顺利出舱。
不少网友发现他们相较于飞天之前,面目浮肿了不少。
但这都是无法避免的现状。
虽然我们的科研人员在不断地克服太空环境下所带来的种种的不便和困难,我们的航天员也十分地争气,一次次地挑战身体的极限。
但是身体所呈现出的后遗症却是无法避免的。
就比如长跑过后,会呼吸短促,运动过后身体会流汗发热。
长期处于失重高压的环境下,尽管身体和意志再怎么克服,但依旧会出现脸部膨胀的状况,这是身体对外界做出的反应。
至于无法走路,需要被人抬着走。
其实不止是我国航天员,美国也是如此。
长期处于失重环境,肌肉骨骼缺少刺激,就会产生萎缩,这时候,让宇航员们坐着才是最佳的选择。
当然,这个肌肉萎缩是暂时性的,经过专门的调整和治疗,宇航员们会逐渐会恢复常态。
参考文献CCTV国家记忆,上天难!揭秘中国第一批航天员的“特殊分享训练”
极目新闻, 太空出差192天的“80后”们回家了,航天员重返地球后需用半年时间适应恢复
央视新闻,百余项科目练就“超能力”中国航天员训练揭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