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意思是,此时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冷空气来袭,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时有出现,气温的骤降也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相应的改变。下面将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保健按摩等方面介绍立冬时节的养生方法。
起居养生
立冬之后,要逐渐养成多睡一会儿的习惯,养护阳气。《黄帝内经》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人们应该早睡晚起,等太阳出来后再起床。早睡可以养人体阳气,起床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阳气迅速上升,此时起床则头脑清醒,机智灵敏。但上班族晚起可能很困难,这就要尽量做到早睡不熬夜。此外最好睡前热水泡脚并按摩脚心,不仅能去除污垢,还有御寒保暖、补肾强身、解除疲劳、促进睡眠等多重功效。
运动养生
冬季养生,不能因为天气寒冷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也要适当感受天气间的寒凉之气,走出室外,激发身体潜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冬季锻炼,晨练时间可以适当推迟,“见太阳才运动”。户外活动应选择在上午9点半以后到下午4时之前进行最为适宜。要防止运动过度,避免大汗淋漓,以身体微热为度。适宜的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打太极、敲打健身球等。
饮食养生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如牛羊肉、乌鸡肉、鲫鱼、豆浆、牛奶等。同时也要多吃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寒冷气候使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
情志养生
从立冬开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中医讲究,入冬后,情志要恬淡安静、寡欲少求,这样可以使得神气内收,利于养藏。冬季万物凋零,常会使人触景生情、郁郁寡欢,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参加娱乐活动,如跳舞、弈棋、画画、练书法、欣赏音乐等,这样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绪,振奋精神。
艾灸养生
寒冷为冬季的主气,外感寒邪易伤肾阳。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主导一身之阳气,阳气是生命的动力,只有人体阳气充足旺盛,身体才能健康。此时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护好阳气,中医认为,艾灸顾护阳气、扶正固本,从而调整和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增强冬季的抗病能力。所以,此时艾灸也是很关键。
冬艾灸较适合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胃肠疾病、颈肩腰腿痛、风湿骨痛以及各类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的慢性病患者。当然,对于素体阳虚、四肢冰冷、宫寒、畏寒怕风、夜尿频频的人群,也有较好的疗效。
施灸穴位:选肾俞、涌泉、关元穴等穴。
(1)肾俞穴:位于人体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旁开1.5寸。艾灸肾俞穴可以起到补益肝肾、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
图片
(2)涌泉穴:位于足底部,第2、3趾缝纹头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处。艾灸涌泉穴具有温热散寒,引火归元的作用,有补肾壮阳,强筋壮骨的功效,还能够改善睡眠质量。
(3)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关元不仅有强壮作用,还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之功效。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文中处方仅为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