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数字哨兵”守牢城市生命线

大皖新闻 2024-11-07 22:32:30

大皖新闻讯燃气、供水、电网、桥梁……这些与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城市基础设施,就像人体的“神经”和“血管”,它们是城市安全运行的保障,被喻为“城市生命线”。从2015年起,合肥市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2021年“合肥模式”正式推向全省。

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跟随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深入探访了合肥市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见证了科技如何为城市安全保驾护航,以及这一创新实践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潜在安全隐患

11月7日上午,在合肥市包河大道一处桥梁定位监测点,道路旁已竖立起多块展板,既有合肥市城区桥梁监测范围示意图,也显示着监测原则包括技术状况差的桥梁、重要或复杂的桥梁等。在监测内容方面,则包括桥梁结构、外部荷载、气象环境等。

现场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合肥院”)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的李舒博士介绍,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的关键节点,其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桥梁主梁、墩柱、伸缩缝、支座等进行重点监测。李舒说,通过部署监测设备,实现对桥梁结构响应数据的实时感知,并进行分析预警,保障桥梁安全。

之后大皖新闻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合肥市广西路一燃气监测点位,清华合肥院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侯龙飞介绍了燃气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打开一处燃气井,记者看到井中的监测设备并不显眼,但侯龙飞介绍,通过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燃气管网的运行状态,根据窨井类型,周边管线情况,智能判断报警类别。自系统运行以来,已成功预警燃气泄漏事故492起,较好保障合肥市燃气管网的安全运行。

科技为城市安全保驾护航

准确的风险定位、及时的故障排除,离不开科技的支撑。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里的安徽省城市生命线智慧监管中心,工作人员时刻关注各类数据的变化。

在现场,记者看到,巨大的电子屏上,显示着燃气、供水、桥梁等城市生命线的实时监测情况,根据数据的变化,工作人员做出分析和研判等。

记者了解到,目前,清华合肥院及其孵化企业拥有各类科技产业人才1500余人,研发人员达到766人,硕博士以上科研骨干203人,柔性引进院士、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达62人。建成城市生命线安全、消防安全、激光传感装备、安全新材料等18个实验室。

清华合肥院执行院长袁宏永表示,培养集聚科研骨干人才和产业组织人才,是构筑城市安全科技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安徽经验”已在全国推广应用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2015年,合肥市依托清华合肥院,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2021年,随着《关于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的意见》(皖办发〔2021〕22号)出台,“合肥模式”正式推向全省。3年多来,各地联动推进工程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

记者获悉,安徽省坚持源头创新、超前布局,探索形成了“风险评估+设计施工+监测运行+场景应用+智慧防控+产业培育”的完整链条和成熟打法,打造“1+16+N”运行平台,对城市生命线进行全领域、全时段、全过程监管。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通过前端传感器精准感知、监测系统精准分析、监测中心精准推送、部门联动精准处置,构建了城市安全智慧化、全链条的管理网络,实现城市安全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发布并处置三级以上预警1900余起,城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

记者了解到,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做法实现了“从一域探索向全国推广”的转变。截至目前,“安徽经验”已在北京、天津、深圳、成都、西安等全国多个城市推广。

大皖新闻记者魏鑫鑫摄影报道

0 阅读:2
大皖新闻

大皖新闻

真相·真情·真理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