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客服不能打着“智能”旗号添堵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1-08 09:17:21

当前,不少客服平台全面应用智能客服。但据媒体调查,无论是电话端的智能语音客服系统,还是网络端的智能聊天机器人,“智能化”名头之下,消费者的实际体验常常相当糟糕。

客观来说,对一些初级、常规的内容,比如询问网点地址,智能客服可以迅速检索并匹配答案,的确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更多情况下,智能客服和智能并不沾边,沟通起来非常费劲。要么来回跳转,问个问题一会提示“按1”,一会提示“按2”,不小心按错它还立马挂了;要么答非所问,各种表述难以被准确理解,你问东它答西,不停“打哈哈”;要么机械道歉,态度是挺好,就是不解决任何问题。更无奈的是,转过头想找人工客服更费劲,入口隐蔽、层层转接不说,有的平台甚至直接取消了。就这么一通折腾下来,难免火冒三丈。

于企业而言,拥抱技术、降低成本,这无可厚非。但如果觉得有智能客服就万事大吉,任由其打着智能的旗号给人添堵,就有问题了。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有的企业和商家还大搞售前“人工”,售后“智能”——在售前采用人工客服团队积极推销,成交后就把问题丢给了“机器人”。“客服”是消费者反映问题维护权益的重要渠道,若企业使用新技术只是为了削减成本、营造科技感,甚至将其作为隔绝消费者诉求和问题的屏障,不仅会拉低自身形象,也是在实实在在损害消费者权益。

更大范围看,现实生活中,看似进步、实则退步,名为方便、实则添堵的技术应用还有不少。比如,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去银行激活社保卡,却被要求必须在自助机上进行人脸识别,无奈家属只能将老人抱起做认证;再如,有政务中心摆上了高档饮水机,可要喝水却得先扫码再关注,统共七步一步都不能少……本意是用技术为服务赋能,到头来却是“有技术没服务”“越智能越拉胯”,多少有些可气。

服务也好,技术也罢,最终还得看大家用得趁不趁手、方不方便,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当下,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但多数智能客服却还在原地踏步,这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0 阅读:1

北京日报客户端

简介: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