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的乡村古迹

多彩贵州网 2024-11-08 10:02:22

自2015年起,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简称“经济区”)小碧乡的16个行政村,有15个被整村搬迁,从乡村走向城市。

在浩浩荡荡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承载着独特历史文化与乡愁记忆的乡村古迹,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这些古迹宛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经济区的各个村落,见证历史、述说着变迁。

“是春谷”摩崖

“是春谷”摩崖,位于经济区小碧乡大地村青山半腰,系清代贵阳人谢庭薰1788年致仕归里而建。

这个从贵州走出去的官员,在出任娄县(治所即今上海市松江区)知县期间,兴学校、设书院,心系教育。六十岁时,他推病告老还乡,来到大地村大地寨,又心系百姓,为贫者纳粮赋税,并于青山绝壁处,引泉凿池,疏岩为“是春谷”,建亭曰“兰谷”,为后人留下这处难得的文化古迹。

该摩崖长20米、高约3米,名为《洗心泉集》,从经史集成的诗章共46首、670余行、万余字,所集之书包括了易、书、诗、春秋、三礼、四书、孝经、尔雅、楚辞、汉、魏、晋、刘宋、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金、辽、元、明以及时贤黔宦,黔人等各时代著名书籍,是贵州省内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巨型摩崖。

1983年和1985年,“是春谷”摩崖石刻分别被列为贵阳市和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历经两百余年的风吹雨打,“是春谷”摩崖依旧。山路险峻,再上去已不容易,每年,仍有不少人前往深山膜拜,瞻其风采。

站在摩崖前,远眺大地村寨:一栋栋平房取代了昔日石板屋,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竖立在道旁,昔日老村寨充满了现代的气息,历史的厚重古朴与现代文明在这里完美融合。

每隔几分钟,便有一架飞机从村寨上空飞过;山脚下,不时传来“哐哧哐哧”的火车声,打破山村的宁静。

如今,“是春谷”摩崖不仅仅是一处名胜古迹,更是大地村的历史文化象征,承载着岁月变迁故事,等待更多的人去探寻、感悟。

罗吏古钟、石碑、古营盘

在罗吏村大寨寨门口处,静静地伫立着一块古老的石碑。它就像一位沉默的长者,见证了罗吏村数百年来的风雨变迁

这块立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石碑,为罗吏目(罗吏村古片区地名)18个寨子共同竖立,高1.2米、宽0.6米、厚度约0.1米。

走近石碑,顶部横额上,“式示永垂”四个庄严大字依稀可见。整个碑文共400余字,用汉文楷体竖式书写刻成,规整严谨,记载了罗吏目旧时统属及乡规民约。

这些古老的内容,曾是罗吏村先辈们生活秩序的基石,也是治理村庄、协调村民关系的依据,犹如一部刻在石头上的“村法典”,引导着罗吏村的生产生活。

斗转星移,碑文上的文字,部分已经缺失。然而,即便如此,罗吏古石碑依然顽强地挺立着,在阳光与风雨中,静静地守在大寨门口,迎接着每一个前来探寻村史的客人,默默地传递着罗吏村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底蕴。

除了这块古碑,在罗吏村,还有一口铸造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的古钟。这口古钟由生铁铸就,高110厘米(不含吊挂铁链的耳环),呈喇叭型。

“皇图巩固,佛日增辉、地道遐昌,法轮常转”……分布在古钟四方的文字,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古钟上部,密密麻麻地铸有捐资者的人名,那一个个名字,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18个村寨的村民齐心协力铸钟的场景。那是一种对信仰,也是对村庄集体事务的热忱。

据称,为保护这口古钟,当时罗吏村还建了一个六角亭子予以吊挂保护,并明确专人来进行管理。

2022年,为更好地保护这口古钟,让人们能够参观、考察和研究罗吏村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罗吏村委会在听取全村70岁以上老人对原亭子造型的回忆后,仿照原来亭子的模样,又修了一座六角翘首的亭子,取名“祈福亭”。

新亭古钟,重焕生机,继续见证罗吏村的发展。两块楹联——“超燃此处壹亭台,钟声馨响送福来”,像是对古钟新的注解。

罗吏的古营盘则位于大寨的正面山顶上,建于清晚期。这是大寨、小寨村民为抵御外敌和匪患而修筑的露天防御工程。

古营盘的大本营在左山头较平处,为800平方米的长形区域,四周的石头墙体仅高1.4米,却能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六个凹型瞭望哨口,让整个营盘没有瞭望死角;正北面的出入口,连接着石头铺设台阶的山道。

站在坡顶,极目四望,周边寨子尽收眼底,3000平方米内的动静都能清晰观察到。

彼时,一旦有危险,营盘上的守卫便会吹响牛角,各个寨子闻声而动,或躲入营盘,或藏于寨后的山林。

历经岁月侵蚀,营盘遗址如今只剩下少量垮掉的墙体石头和山道石阶,被树木、荆棘和杂草遮盖,仿佛在时光的尘埃中渐渐沉睡。

但无论是古老的石碑,还是古钟、古营盘,都是罗吏村不可多得的瑰宝,它们承载着这个千年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与记忆。

据《贵阳府志》中记载,彼时的罗吏目,东连小箐,南通龙洞铺,西接阿栗寨。其所属的寨子,星罗棋布地散落在这片土地上,五百余户人家,生活在这十八寨里,形成了一个热闹而庞大的群体。

如今,罗吏村全境已被纳入现代大都市的规划版图,现代化电梯高楼拔地而起,取代了传统住房,朝着现代化、城市化全面迈进,成功地从落后的乡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跨越,完全融入到了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建设之中。

新兴的“双龙永乐新城”,让罗吏村成为“空港重镇”的重要成员,正书写着新的辉煌篇章。

圆通寺

在小碧乡黄泥甫村,一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寺庙,距今已有380余年,它的存在,就像一部活着的村史。

这个名叫“圆通寺”的寺庙,曾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可容纳1000余人。

曾经,它在贵阳十方丛林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二十八亩的土地上,三重殿宇威严,东西配殿、楼阁一应俱全;飞檐翘角,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雕梁画栋,展现出曾经的精美工艺。

古寺中,松柏花草葱郁,门前有高大的影壁和精美的牌坊、高伞盖、如意、藤杖等装饰、清净悠然的山门,吸引着众多信众前来朝拜。

然而,岁月无情。2013年11月21日晚,这座古老的寺庙垮塌了,那一瞬间,仿佛一个时代落幕。

但它并未就此消逝,在多方筹款下,又原基础上重建起了大殿,之后又重新在民宗部门登记开放。

2016年,黄泥甫村整村搬迁,圆通寺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在现任方丈远慧法师以及徒弟宽林和护法居士们的努力下,圆通寺重新焕发生机。

它的沧桑过往,如今已成黄泥甫村的一个独特记忆。

云盘古堡

云盘古堡位于小碧乡云盘村,始建于洪武年间。

图源:贵阳记忆

相传,明太祖平定北方之乱后,为防御南夷叛乱,命湖广总兵潘成毅率兵前来。抵达南夷要地后,他们寻到营盘这处险要,开始修筑座古堡,建成后,古堡成为筑东的“黔中第一哨”。

2004年,云盘村为发展集体经济,开始挖掘这座古堡的价值。经过多次考察论证,开始对营盘古堡旧址进行乡村旅游开发。

如今,30余亩的占地面积上,建筑配套面积达2000余平方,石拱大门高大而坚固,门口几名石士兵默默伫立,表演场所、停车场等设施也逐渐落成……

图源:贵阳记忆

2005年8月,云盘古堡竣工,开始成为集食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旅游点,游客纷至沓来,带动周边众多餐饮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

古树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在城市化进程中,除了这些乡村古迹,经济区小碧乡的一些古树也被很好的保存了下来,成为城市的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古树名木是记录自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也是留住乡愁所依、文脉所系、底蕴所在。

在木头村,8棵古树仿佛是岁月的长者,其中有3棵是古银杏,其中最老的一棵,树高30.7米,胸径达106.7厘米,300年的光阴在它身上刻下无数的痕迹;2棵百岁朴树,分别高达32.6米和25.5米……这些已在这片土地的上守望百年古树,如今已是木头村的瑰宝。

在云盘村,有一棵高22.6米、树龄300岁的古银杏,另有一棵18.6米高香樟和一棵红蒙子树,同样也有百余年的历史;而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大门的皂荚树,树高18.6米高,地径136.3厘米,280年的树龄,承载着无尽故事。这些古树,都是云盘村岁月的见证者。

在水坝村1组白坟处,一棵22.5米高的椤木石楠古树,至今已有500岁,成为水坝村独特而珍贵的存在。

……

如今,无论是木头村、云盘村还是水坝村,已相继走进了城市生活——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整齐又壮观;热闹的商业街人来人往,商品琳琅满目;现代化的学校里,书声琅琅;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充满着生活的希望与活力,正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前行。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经济区的这些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历史遗存和特色民俗,带着记忆、带着温度、带着触感,承载了各个村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乡村记忆,成为城市的风光,让人们望得见过去、看得见未来、也记得住乡愁。

如今的经济区,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已是一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梦得见希翼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空港新城。

二审:李易淋

三审:王滢渔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