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做“CT”“病害”精准定

“钟鼓楼属于木结构古建筑,已有600余年历史,受自然因素以及木材本身的特性影响,难免材料劣化,在结构上可能出现裂缝、歪闪、糟朽或内部损伤等病害,需要定期修缮。而如何在不损害其原貌的基础上,精确监测病害,有效修复,则一直困扰着我们。”11月5日,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副馆长张朝辉告诉记者,“不过,随着西安理工大学朱才辉教授及其团队一项科研成果的应用,这一困扰不复存在。”

据介绍,这项科研成果的名称为《砖、土木遗址病害机理及修复关键技术》,先后获得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通俗点说,就像医院用电磁波、声波对病人做无损伤的探查一样给古建做全身‘CT’,看看毛病在哪?”朱才辉介绍说,大多数遗存的砖土古遗址都历史悠久,对其进行精准修复之前必须进行精确的病害探查,团队用高低频电磁波法、高精密面波法等专业方法,获取砖土古遗址的深层及表层病害的图像特征,再结合浅层的单点实测信息,采取图像解译技术和数值反分析方法来获取其病害的时空演化规律,用于探查其病害。经过这一系列无损伤的“望闻问切”,古建的“毛病”就找到了。实践中,针对钟楼两米多的“基座”出现渗水和盐渍的诱因,朱才辉及其团队连续两年“全身体检”,发现钟楼病害与四周花坛浇水等没有关系,精准定位了潮湿水分的来源。随后,团队将钟楼“带病”情况及今后可能出现的变化,通过数字建模进行了全面持续的分析、研判。

据了解,除了包括古建筑、砖土古遗址病害的快速诊断、病害的快速评估以及后期的修复材料和修复设备的研发三项技术外,这项成果同时还包含两类用于修复土遗址渗漏、裂缝、剥蚀病害的改性修复材料。材料优点明显,可多变使用,处理裂缝时可成为膏药,表面有剥蚀也可以喷涂,还可以做成砖块,在砖土古遗址的表面剥蚀、裂缝及局部坍塌病害的修复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这种可以给古建全面打补丁的材料,可以与土遗址原有的材料有机融合,让土遗址修复有更强的耐久性和稳定性。”朱才辉表示,“这一技术或会应用在西安钟楼、阿房宫遗址、榆林卫城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中,有望成为一种修复文物的优质可选材料。”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张潇受访者供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