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资阳榜样力量]“四川好人”凌国青:让更多人了解缫丝行业为传承缫丝文化而共同努力

今年是凌国青连续站在缫丝机旁的第27年。见到她时,她依旧热情不减,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身手矫健地穿梭在几米宽的“小天地”里。她在这里“练就”出了一双粗糙的手和一双布满茧巴的脚,也获得了缫丝操作四基水平均超过国家标准、看绪能力达100绪、缫丝质量达5A级以上等一系列傲人成就。

10月23日,2024年第三季度“四川好人榜”名单发布。其中,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缫丝厂前缫车间挡车工、缫丝技师凌国青获评2024年第三季度敬业奉献类“四川好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工作,制作出高品质的蚕丝,让更多的人了解缫丝行业,为传承和发展缫丝文化而共同努力。”这是凌国青的获奖感受。

当上缫丝女工

凌国青是土生土长的乐至人。27年前,初中毕业的凌国青进入家乡的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缫丝厂当了一名缫丝车间挡车工。90年代,是手工业发达的时代,在当时,能去到当地的缫丝厂工作,凌国青倍感荣幸。然而,当时的凌国青未曾料想,这份看似时兴的工作,背后却蕴藏诸多苦楚。

凌国青在生产一线忙碌。

由于缫丝机器不高,工作时只能站着,一站就是八九个小时,中途除了上厕所、吃饭,其他时间都一动不动的盯着机器,眼睛要动,手也不能停下。“经常一天下来,浑身酸痛,眼睛也是花的,很久才能缓过来。”凌国青回忆道,自己刚当上缫丝女工时,由于不熟练,效率十分低,缫出来的丝质量也不太好。

“中途曾有过去做其他工作的念头,但是又舍不得丢下自己学的这门手艺。”凌国青坦言,为了守护这一缕丝线,她决定咬牙坚持下来。

缫丝是个精细活儿,不能戴手套,而干瘪的蚕茧只有在碱水中煮过才会发胀生出丝来,由于将手常年都浸泡在温热的碱水中,凌国青的手经常出现发炎、溃烂等症状,且奇痒难忍。“十多岁那会,手嫩,经常被丝线划破手指,然后就发炎,手肿得很大,又痛又痒。”可如今,凌国青的手已经学会了与“缫丝汤”“和谐相处”,只是经常会感叹自己的手不好看,这都是泡碱水留下的后遗症,也是她的“勋章”。

成长为缫丝技师

穿瓷眼、捻绡、补绪、接头、弃丝,缫丝过程中的每一项都考验着凌国青的熟稔和技巧。

“穿瓷眼对于我来说是最难的。”凌国青说,瓷眼中心是直径仅为0.18厘米的小孔,在缫丝过程中,需要将蚕丝集绪、除糙、脱水,蚕丝就要从这个只有3根头发丝粗的孔中穿过,操作起来费时费力。为了练好这一功夫,凌国青不断总结,反复练习。每天下班回到家,从1根丝穿到100多根丝,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在一根蚕丝接一根蚕丝的努力中,凌国青越来越熟练,最快两分钟可以穿12个瓷眼。

凌国青还回忆道,进入缫丝厂的最初几年,工作一天下来,她的衣袖会被温水槽里的水浸湿一大部分。“这是因为操作时力度没掌握好。”而如今,在缫丝机前从早站到晚,凌国青的衣袖再也未被温水打湿一滴。

多年来,凌国青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缫丝工作的钻研。正是对这个岗位的热爱与执着,让她从一个站在机器前手忙脚乱的学徒工成长为了一名“缫丝能手”,再成长为了培养出两百多名优质员工的“缫丝技师”。

凌国青在生产一线忙碌。

梁建英就是凌国青众多学生中的一位。“师傅把自己总结的缫丝方法毫无保留地交给我们,让我成长为了一名能眼观四方、耳听八方缫丝工。”

传承和创新缫丝文化与产业

凌国青的家乡——乐至县,拥有源远流长的桑蚕文化,被誉为“中国桑都”,缫丝文化与产业的发展也颇具潜力。2018年,经凌国青所工作的红旗丝绸厂申报,乐至缫丝技艺被正式列入资阳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身为乐至人和红旗丝绸厂的员工,凌国青更是以身作则,主动将缫丝技艺向身边的人进行推广。“我认真对待机器上的每一根丝,就是希望能够用高品质的蚕丝吸引大家关注缫丝这门传统手艺。”

2020年,凌国青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凌国青为核心的5人创新研发团队先后研发出“循环烘炕蚕丝棉设备”“蚕茧自动剥离装置”“可移动的蚕茧分拣装置”,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尤其是工作室优化的煮茧前处理技术成果,解决了长期困扰顶级生丝质量的“净度”指标的难题,每年可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100万元。

凌国青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

凌国青,这名外表温柔、内心坚韧的普通女工,凭借着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在这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旧厂房内留下了她坚实的足迹与辛勤的汗水。

全媒体记者凌曦曦李昭未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