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博物院|看吴地繁华品名城雅韵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11-08 15:12:46

无锡博物院

看吴地繁华品名城雅韵

尹晓宇/文

江苏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与次子仲雍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唐宋时期,无锡是中国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明清时期,无锡商业经济繁荣,近代以来,成为中国民族工业重要发祥地。

无锡博物院藏有近4万件文物,包括书画、紫砂、泥塑、近现代革命文物和民族工商业文物等,让人看到这个城市不同的侧面。

翰墨丹青藏文脉

书画藏品在无锡博物院举足轻重,共有5000余件,以历代法书、清宫旧藏书画和华氏家族捐赠书画最具特色,大部分为明清书画,几乎囊括了明清时期所有主要书法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作品,能够系统展示明清两代书画艺术的发展脉络。

作为“镇馆之宝”之一的《苔痕树影图》是倪瓒的作品。倪瓒为“元四家”之一,出身于无锡富豪之家,因元末社会动荡,他卖去田庐,散尽家资,浪迹于江湖。倪瓒绘画主宗董源,兼学荆浩、关仝,创“折带皴”,对明清以来的山水画影响极大。目前,存世的倪瓒作品数量极少,十分珍贵。

元代倪瓒《苔痕树影图》

《苔痕树影图》下方布以坡石,正中挺立枯树,与石后细劲飘逸的丛篁修竹相呼应。枯树高大坚挺,象征君子坚贞高洁的品质。大石以渴笔作折带皴,表现出山石坚硬的质感。倪瓒画竹极负盛名,画上竹枝极细,似断还连,竹叶不多,清气逼人。画的左上部有倪瓒自题六言诗一首:“石润苔痕雨过,竹阴树影云深。闻道安素斋中,能容狂客孤吟。”末识“十一月五日,余遇牧轩于吴门客邸,求赠安素斋高士并赋。壬子倪瓒”。壬子为明洪武五年(1372年),倪瓒时年72岁。此画是倪瓒晚年的作品,技法纯熟。画的右上部有明人沈应所题七绝和云泉子所题五绝各一首。

《朱元璋行书手谕卷》

朱元璋书法作品存世不多,无锡博物院藏有一幅《朱元璋行书手谕卷》。全卷共14行,118字,是“吴王亲笔”写给“左相国徐达”的手谕,谈论的是“张寇首目”越狱事件。“张寇”即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张士诚。史载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灭陈友谅自称吴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冬十月发动对张士诚的作战,命左相国徐达、平章常遇春攻取淮东、泰州一带。次年八月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攻打浙西进而包围苏州。这件手谕虽未署年月,但根据文中称谓和越狱案发生的时间,可推断写于1365年至1366年间。手谕的文句是纯粹的大白话,显示出朱元璋草莽出身的本色。此卷曾为清内府所藏,上钤“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印。

明代“吴门四家”之一文徵明的作品,无锡博物院也收藏颇丰。《蕉石鸣琴图》是集文氏书法、绘画于一体的上乘之作。画仅占全图的三分之一,绘芭蕉嶙石,一高士儒巾宽服,席地抚琴。画幅上方是以小楷书写的嵇康《琴赋》一篇。据赋后文徵明自题,此图作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是为了完成同乡杨季静多年来请书求画的心愿。杨季静为吴中琴士,与当地名士多有交往,吴门诸家多为其作诗作画。

明代文徵明《蕉石鸣琴图》

文徵明在乡时曾数次应举未中,54岁方被举荐为翰林待诏,3年后辞官归里。《蕉石鸣琴图》作于文徵明归乡之后的第二年,正是他断绝仕途之想、专心纵情于翰墨丹青之时,故此图无论绘画还是书法,都表现出恬静雅致、清新脱俗的特点。

金玉奇珍竞华美

无锡考古发现的大墓不多,钱裕墓算是一个。钱裕为吴越王钱镠后裔,生于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卒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历经朝代更迭。钱裕墓出土金银器、玉器、丝绸服饰、漆木器、纸币和铜镜等文物共154件(套),反映了当时豪门富户的生活状况。

元代春水玉带扣

元代春水玉带扣是其中珍品。它由钩和环两部分组成,环呈椭圆形,中部微微凸起,底部有扁环衬托,雕刻“春水”图案。所谓“春水”,是指辽、金、元时期北方贵族在春季进行围猎时,以海东青捕猎天鹅的场景。这件玉带扣以水、荷、芦苇等为背景,上方一只海东青正在寻找猎物,下方一只天鹅惊慌失措地潜入荷塘隐藏。玉器上常见的春水图多为海东青啄天鹅,此器别具一格,刻画了海东青飞于荷上回首寻觅的瞬间。带钩呈琵琶状,钩头扁平,以阴刻荷花、莲蓬为饰,腹上镂雕荷莲水草纹,背部为一桥型纽,长方形孔。

玉带扣是中国古代男子腰间束带用具,分为官服玉带和便服玉带。这件玉带扣属于官服玉带,为钩环相扣形制,十分罕见。

元代“邓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

钱裕墓出土的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也颇具特色。杯为侈口,圜底,深腹,高圈足呈喇叭状外撇,杯身与圈足经焊接相连,造型轻巧秀丽。口沿内侧和圈足底边各錾有一圈卷云纹,杯心中央用细劲流畅的阴线錾刻出精美的“连生贵子”图案:一个男童身着交领窄袖短衫,下穿宽松长裤,手持折枝莲,正在嬉戏玩耍,周围饰有团状莲花。金杯口沿外侧有铭文“邓万四郎十□□金”,是一件有制作商铺明确款识的器物。

泥人紫砂展风韵

无锡惠山泥人有着千年文化传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融入惠山泥人中,形成了由俗而雅、大俗大雅、粗中有细、甜而不腻的艺术特色。按照制作的精细程度,惠山泥人分为“粗货”和“细货”。

清光绪“蟠桃会”泥塑

无锡博物院藏有一件“细货”精品——“蟠桃会”。清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五十岁寿诞之时,全国各地官员都为送贺礼绞尽脑汁。当时的无锡县令别出心裁,呈送给慈禧太后一件名为“蟠桃会”的大型惠山泥塑作品。由于制作工序复杂,且容易损坏,为防万一,当时赶制了两件一模一样的作品,一件送往北京,一件留在无锡备用。入宫的那件现已不知去向,而备用件虽几经辗转,却保存完好,最终入藏无锡博物院。

这件泥塑由清末民间艺人周阿生手塑、陈杏芳上彩,以王母娘娘过生日开蟠桃会、邀群仙赴会庆贺为场景。泥塑整体像一座山,顶端是一座大红色阁楼,阁楼牌匾上书“蟠桃会”三字。阁楼下方,24位神仙分4层站立,王母娘娘高坐在最上层,南极仙翁和麻姑位于两侧。每个神仙的表情与服饰各不相同,有的捧着仙桃,有的拿着荷花……个个表情生动,面带微笑。这件作品是按照传统戏曲《蟠桃会》制作的手捏戏文,迎合了慈禧太后喜欢看戏的癖好。

宜兴紫砂盛名远扬,紫砂壶也是无锡博物院的特色收藏之一,顾景舟、朱可心等紫砂大师的作品皆有所藏。自明代开始,当地人有意识地使用生坯强度更高、烧成收缩率更小的紫砂泥来制陶,并独创性地使用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手法来成型制壶。明代饮茶方式由煮茶变为沏泡茶,使紫砂壶风靡一时。

顾景舟制梨形朱泥紫砂壶

梨形壶的造型始于元、流行于明,因形状似梨而得名。无锡博物院所藏顾景舟制梨形壶堪称个中精品。此壶造型秀美雅致,朱泥砂色纯正,胎质细腻油润。全壶通体光素,腹部圆鼓呈梨形,截盖拱起,与壶身契合紧密。圆球形钮,弯嘴朝天,圈把呈圆弧状,弧线流畅优美。流、把与器身结合处平滑无痕,浑然天成。壶底篆书阳文印款“墨缘斋意堂制”,把下钤“景记”小章,为顾景舟早期杰作。

无锡是中国近代工商业发源地之一,在纺织、面粉等行业涌现出一批重要的民族企业。无锡博物院藏有一台纺织机,见证了无锡纺织业的发展。申新纺织公司是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中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1915年由无锡荣氏家族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于上海。1931年全盛时期,在国内共有9个纺织厂,总计纱锭46万枚,布机4757台,职工逾3万人。这台纺织机由英国制造,无锡申新三厂购买。新中国成立后,申新三厂改制为国棉一厂。1991年,国棉一厂将它捐赠给原无锡市博物馆(无锡博物院前身之一)。

近年来,无锡博物院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和数字资源,稳步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开拓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模式,并将深受观众喜爱的文博讲堂搬到线上,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馆”。

本文图片均由无锡博物院提供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

《你所不知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