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把一半学生送进北大清华,读到他的书是一件幸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理论上能考上北大、清华的人也不少有,而能够引领和启发他们的老师却不常有。

而早在1992年,他执教的40人班级中有15被北大清华录取;1997年高考,全班40人有22人考入北大清华……

他就是“中国智力素质培养法之父”、“孙维刚高考特训班”创始人、“结构教学法”创始人、“中国数学教育之父”——孙维刚。

他不布置作业、不让学生大量刷题、不依赖教辅材料,并确保学生拥有足够的睡眠和锻炼;他的核心教学理念在于从系统高度讲授知识,根植于博雅教育思想,主张学科相互交融……他在数学教育中创造了至今未被超越的成就。

这些书不仅是孙老师教育理论的精华,更是实践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孙老师一生的教育心得。

他帮助无数学生洞察学科背后的逻辑与本质,激发真正的思维深度和理解力,越早接触孙老师的教学智慧,越早走上卓越的道路。

01

播种智慧

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教育的根本在于理念的深植与实践的落实。孙维刚老师对教育本质有着深刻理解,他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将教育视作思想、智力与身体素质的综合成长,不仅重视学生的学识,更注重学生的品格和体魄。

在德育方面,孙老师强调培养学生的诚信、正直以及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社会贡献。在他看来,教育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成就,更是教会学生成为“因我的存在让他人更幸福”的人。

智育方面,他的教学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从系统性教学入手,将知识体系八方联系、融会贯通,让学生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他强调哲理性升华,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能力,通过高屋建瓴的课堂,启迪学生探索和创新。

孙维刚老师的课堂以创新和激情著称,他常用文学和历史来点燃学生的兴趣,从飞船发射谈“温故而知新”,从解放战争中的战术到爱因斯坦的名言,他将数学、人文和科学结合。

在他的课堂上,一道题目可以带来多种解法,而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让他们的学习充满了深度和乐趣。早在初一,他就鼓励学生进行问题研究,撰写小论文,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换个角度看问题是灵活性的本质所在,聪明人就聪明在不钻牛角,而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地看问题。

在体质培养上,孙老师同样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他不仅组织班内的小组篮球赛和集体游泳,还每天督促学生进行耐力训练,女生跑800米,男生跑1500米,以此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团队精神。

此外,孙老师还通过音乐、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每年班内组织文艺演出,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教育理念的正确与否需要在实践中经历检验。从1980年起,孙老师在二十二中开展了完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实验。

他亲自担任班主任,通过融会贯通的数学教学、鲜明的德育指引和全面的体质培养,让学生在学术和人格上都获得了显著提升。

这一实验成果不仅对班级、对学校,甚至对中学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示出教育理念的成功在于实践的精益求精与不懈追求。

02

耕耘心田

宽严并济的教育方法与策略

教育方法关乎教育的成败。孙维刚老师的“结构教学法”强调知识间的联系与比较,他称之为“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在教学中,孙维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他从不担心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他并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猜想、尝试证明。

他认为智力可培养,因此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在高三年级,他坚持讲完全部课程,包括微积分和概率,以避免过度重复的复习对学生思维的限制。

他相信,让同学们掌握的东西越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越强,而讲课越琐碎越重复,学生思维受到的限制就越多。

教育策略影响教育的成效。很多学生的家长信赖孙维刚这个“品牌”,尽管这个“品牌”的另一面听起来颇为“残酷”。

人们喜欢说,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做人成长没有唯一的标准,但我认为还是有最高标准,比如正派、诚实、无私。

1983年初,孙维刚给他的第一轮实验班立下了班规:不许留长头发,不许穿皮鞋,不许唱庸俗的流行歌曲,男女生不许轻浮地说笑,不开生日晚会,不寄贺年卡。

这套班规一出台,就流传于附近的诸多中学,在不少学生的想象中,孙维刚堪称“凶神恶煞”。但10余年来,这套班规却被孙维刚的学生遵守着,更有不少家长正因为这种严厉,更愿意把孩子交给孙维刚。

1997年8月,第三轮实验班的学生毕业之后,孙维刚曾这样谈论他的高三(1)班:

快乐幸福的标准因人而异。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想是成为划朝代的科学家,他们应考虑更大的例题,比如国家、人民。我以为,他们的幸福快乐就是刻苦学习,磨炼自己,奉献于他人。这一阶段的成功就在于获得一种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和卓越的品格修养。

03

书香致远

以身作则的教育遗产与传承

1998年4月27日,孙维刚住进了肿瘤医院接受第8次手术,这一次是直肠癌,前7次是膀胱癌。30多位学生家长自愿日夜轮流陪床护理,直到孙维刚6月1日出院。

这些家长都还记得,1991年,当他们把学生送来时,孙老师被查出患有膀胱癌,他对学生家长说:“我一定要好好活下去,活6年就行,一定要把他们送进大学。我要让一半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后来,他教的这个班几乎全班考进了清华、北大。

即使身陷病痛,孙维刚也坚持履行对学生的责任。1992年冬季,他带领学生参加中国数学奥林匹克比赛,当日早晨突发大量尿血,孙老师却不愿学生因担心他而分神,忍痛陪伴一整天,最终将学生送回宿舍才去医院。他深知,对教育的承诺意味着一种不舍昼夜的精神。

2002年1月20日,孙维刚因癌症去世,结束了四十年倾注于教育的生涯。他的才智、毅力与坚定,化为无数学生和教育者心中永不止息的精神火炬,激励着他们在教育之路上不断前行、追求卓越。他不仅是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无怨无悔、奉献一生的教育斗士。

你之前听说和了解过孙维刚老师吗

你怎样看待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系列图书中的一本

孙维刚作品系列

孙维刚著

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

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当当每满100-50优惠

-End-

0 阅读:449

评论列表

lee

lee

2
2024-11-10 12:23

没看见实际价值的内容,只看见恭维话的堆砌。这种话术感觉像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