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尤其是脑血管病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发展非常快。医学人工智能始于临床、止于临床,研究人工智能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为什么要做,是不是临床需要;第二是临床评价,是否能进入指南,能否让临床医生更好地接受。”11月7日(周四)11:00-12:30“AI医疗探索之路”主题论坛上,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分享神经系统人工智能最新进展。
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
王拥军谈到,工信部近期成立了一批临床评价中心,目的就是做好人工智能临床评价。北京天坛医院承担了神经系统人工智能评价中心的标准建立,助力将人工智能推进到指南当中。
“临床为什么要做人工智能,就是要做到临床医生在常规方式下做不到的事情。”王拥军谈到。譬如,北京天坛医院牵头“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质量改进国家行动”,研发脑血管病人工智能系统iStroke,将溶栓药物有效治疗时间窗口从传统的4.5小时延长至24小时。今年6月15日,项目研究结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这也是全球脑血管病人工智能进入临床评价的先例,全球指南也正在开始推荐人工智能在急性期作为脑血管病临床实践的常规方式。
王拥军介绍,医院2020年开始承接任务,2021年系统已经可以投入使用,但并不代表可以投入临床。“临床使用必须进入真正的临床评价,按照CONSORT(临床试验报告综合标准)进行,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这个标准,这样其他软件也可以按照这个标准做出来。此外,要和国际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做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产品。”
主编:王振雅
校对:朱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