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内蒙到大同的贡道和商贸通道——访大同文史专家宋志强

新大同 2023-07-11 10:13:41

文 / 崔莉英 来源 / 大同日报

6月26至6月30日,市委统战部组织我市文史学者、长城专家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包头和呼和浩特等地进行考察调研。考察途中,记者采访了大同文史专家宋志强。他认为,从内蒙到大同也是多个少数民族与汉族交流与发展之路,本次所考察之路包括北魏鲜卑民族从盛乐到平城迁徙之路、北魏及明代的 “贡道贸易”之路及马市贸易之路,也有清代的万里茶道等,可以说这是一条少数民族迁徙与发展之路,也是如今大同与内蒙古共同发展的融合之路。

宋志强说,北魏天兴元年(398),拓跋珪从盛乐迁都到平城。在和林格尔盛乐博物馆,考察组一行深切感受到拓跋鲜卑一路南下迁徙和发展的历程就是一条融合之路。北魏世祖太延三年(437)起,龟兹、悦般、焉耆、车师、粟特、疏勒、乌孙、渴槃陁、鄯善诸国各遣使朝献,路线经过薄骨律镇(灵州)、统万镇(夏州),再经鄂尔多斯南缘到达北魏国都平城,北魏时期,从鄂尔多斯到大同也是一条遣使朝献之路。

到了明代,蒙古各部居于关外,由朱元璋、朱棣两父子建立起了明代朝贡体系,成为了大明朝强盛的标识。据不完全统计,从永乐元年(1403)到隆庆四年(1570),蒙古族向明廷朝贡800余次,平均每年约5次,贡马总额50万匹,每次朝贡人数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其中与明大同镇官兵经常发生摩擦的就是土默特万户俺答汗为首的鞑靼部,驻牧在内蒙古土默特一带,在蒙古各部众中威望最高。明史记载鞑靼部与瓦剌部贡道皆由大同入居庸关,蒙古各部朝贡的主要是马匹,明廷则主要赐予钞币、彩绢等。朝贡使团中,除了使臣之外,往往还有随行商队。大同镇除对贡使提供迎来送往、食宿招待外,还要组织“贡道贸易”,未能被明廷批准进京朝贡的那部分蒙古使团成员及随行商队,在进入明廷规定的长城入境关口后,沿途与汉人进行贸易,这样“贡道贸易”范围更加广泛,它使朝贡贸易扩展到民间。明代大同镇还有不少因卫所制破坏生存艰难逃亡的士卒、起义失败的白莲教徒、因贫困而流亡出塞的边民和被蒙古部落掳掠的汉族军民等聚居在内蒙古丰州(呼和浩特),建起了“板升”城,并在板升城中修建宫殿,供鞑靼部首领居住。草原地带也出现了“开良田千顷”“村连数百”的景象,成为后世汉人大规模开垦蒙地的先声。隆庆和议后,蒙汉双方罢剑言和,开启了明代茶马互市的民族贸易,鞑靼部忠顺夫人三娘子是明代后期大同镇和平的见证者及维护者,三娘子也一直维护着大同马市贸易安全,位于土默特的美岱召又称“三娘子庙”,是了解明代鞑靼部必去的地方。入清后“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继中国通往世界的丝绸之路衰落后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贸通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万公里,纵贯中蒙俄,万里茶道沿线29个城市中有大同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等节点城市,其中有一路商人的运输线路经大同的高山、左云、朔州右玉出杀虎口至呼和浩特、包头。

宋志强认为,本次考察调研,在当地博物馆和古城址寻找到了众多与大同相关的历史文化渊源,收获颇多,也寻访到不少长城内外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实证,夯实了我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

0 阅读:1
新大同

新大同

千年古文化,万秀新大同,一起走进大同,了解古都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