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烟水气氤氲,天竺路胡小石故居“重生”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11-09 14:10:02

他是话剧《蒋公的面子》夏小山教授的原型,他以“诗国”为南京的文学地位下了定义,他曾为南京博物院题写院名……他就是向来以学者和书家名世的胡小石先生。近年来,随着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等不断挖掘出其学术文化遗产,人们对这位颇具传奇性的国学大师有了更深切的认识。而在研究持续走深过程中,位于南京天竺路的胡小石故居,也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日前,记者走进了这处低调而神秘的院落。

修旧如旧,胡小石故居“重生”

从西康路、颐和路交叉处向东而行,就会拐进一条静谧的小路,在南京的秋色中,显得从容而深沉。这就是天竺路,大致与南边的北京西路同一走向。

胡小石故居。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摄从外面看,胡小石故居的院前并没有特别之处,它自然融于周围的环境当中,不突兀,也不张扬,旁边标识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在晴爽的天气走进院内,立刻会有一种庭院幽深的感觉,院子错落有致、别有洞天,主建筑为一栋米黄色的二层楼房,贝壳形拉毛外墙,墙上挂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蜩庐”和“胡小石故居”字样。

据院子主人吴先生介绍,1953年,胡小石先生购买了这处洋房,起名为“蜩庐”,他在这里每日临碑作字、读书论文、教学会友,度过一生中最为宁静的时光。2003年,吴先生从胡小石后人那里购得此屋,其时,因年久失修,已近破旧;当时经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刘先觉教授及其学生汪晓茜的专业指导,并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这幢西班牙风格的建筑才最终得以重现。

走进今天的“蜩庐”,到处可见艺术与生活的交融,旧日与当下的交相碰撞。

步入客厅,即见胡小石先生手迹。正厅西面墙上,有文天祥“正气歌”楷书四条屏,落款为“民国己巳年为浙江灾荒募赈而书”。吴先生告诉记者,这是胡先生唯一存世的唐楷作品,属“命题作文”,体近颜鲁公,完全迥异于其后期字体。客厅北墙有“龙河热铁轮”大行书条幅,作为胡小石早年书迹,可看出受其师李瑞清先生影响较大。南壁则为行书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诗卷。

在胡小石故居,同时得到重生的,还有胡先生的学术思想。搬至“蜩庐”后,吴先生20多年来致力于收藏胡先生的墨迹,进而向专业人士请益,对当下如火如荼的胡小石先生的研究有很大帮助。漫步其中,时时能感受到胡小石先生的风流遗韵和对古典文化的敬意。

学问渊博,在南京留有多段佳话

正如南京大学教授程章灿所说,“胡先生天纵多能,学问渊博,其贡献横跨儒林、文苑、艺术等多个领域。”胡小石在大众眼里的形象,有时候也很清晰。

胡小石出生于南京,师从李瑞清、陈三立等人,与陈中凡、汪辟疆并称南大中文系“三老”。其于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百家、金石、书画之学,以至辞赋、诗歌、词曲、戏剧等,无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学、书学、楚辞、杜诗等,最为精到。

胡小石向来以学者和书家名世,其生前曾为南京不少地方题过名,其中,“南京博物院”院名至今还存于南京博物院大门竖额上。

“南京在文学史上可谓诗国。尤以在六朝建都之数百年中,国势虽属偏安,而其人士之文学思想,多倾向自由方面,能打破传统之桎梏,而又富于创造能力,足称黄金时代,其影响后世至巨。”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自古以来就氤氲着独特的文学气质。在这篇名为《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文章中,胡小石即以“诗国”为南京的文学地位下了定义。

南京马祥兴餐馆有一道名菜,叫胡先生豆腐。这里的“胡先生”究竟是谁?有人说是胡小石,“因为他名气大,高寿,喜欢和朋友、学生下馆子,还喜欢为餐馆写招牌。”也有说法称,胡小石成为马祥兴的常客,店家为适应其口味,特用鸡肝、虾仁、笋尖等鲜品配制豆腐,因清香鲜美,被胡小石命名为“胡先生豆腐”。

以藏促研,助力胡小石研究不断走深

“胡小石先生一生立说谨严,鲜少撰述,且身后遗著未能及时整理,故而多有流落散佚。”不过,随着资料不断发现,学术界对胡小石的认识不断刷新。比如《胡小石书法文献》,其中有不少作品由吴先生收藏;吴先生收藏的一册《沙公札记》,即为胡小石年讲授《楚辞专论》的备课内容,据此即可考察出胡小石楚辞学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进路与成就;《胡小石文集》也正在紧锣密鼓整理当中。

据吴先生介绍,在胡小石先生的这些史料中,他曾在旧书摊上邂逅游寿手抄本《书学史》,该稿后以《中国书学史》出版。书法家游寿曾师从胡小石先生,随其读书时,常到胡小石书房中写字,也随时观胡小石的用笔,听胡小石论书。在她看来,胡小石的字“沉雄豪放,是经过锻炼后加入文学修养烧铸出来的。”胡小石生前授课,多命学生抄录课稿,游寿用小楷誊写的胡小石《书学史》手稿,正是其中之一,并曾经过胡小石的注补。中国书坛为之震动,在此稿结尾处,游寿署“甲戌腊月望日竞,游寿草稿。”这个时间正是胡小石当时在金陵大学讲授《书学史》结课之日。

日前面世的《愿夏庐诗词》,则还原出胡小石作为一个诗人的光辉形象。该书由南京大学副教授刘重喜编辑,即在此前的《愿夏庐诗词钞》和《补钞》基础上,增补诗169首,词18阕,总计收录诗词525首,已接近胡小石诗词作品全貌。

据南京大学教授程章灿介绍,“愿夏庐”是胡小石先生的斋号。其别号“子夏”,就是从“愿夏庐”之号衍生出来的。“愿夏”一词,典出东晋郭璞的《游仙诗》:“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时变感人思,已秋复愿夏。”表达了一种感时之意。值得一提的是,胡小石晚年称其所居之处为“蜩庐”,也是从“愿夏庐”衍生出来的。“愿夏伤高足此生,淹留蟋蟀笑无成。挑灯往事纷如叶,一夜溪桥雨打声。”他在这首七绝《蜩楼》中,明确将“蜩”与“愿夏”相提并论。

在程章灿看来,“愿夏”也好,“鸣蜩”也好,都是具有鲜明六朝色彩的词语,“胡先生选择‘愿夏’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来命名自己的诗词集,这与他生长于六朝古都南京、成年后又长期执教于此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