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背后的故事]一场与自然的对话

中国新闻奖背后的故事|戴懿:推出“沾泥土”带露珠”的新闻作品。

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11月7日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3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4件、一等奖75件、二等奖109件、三等奖185件。其中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系列新闻专题《探访甘肃湿地》获系列报道类三等奖。

《探访甘肃湿地》系列专题报道,通过《祁连山下的盐池湾湿地》《荒漠里的敦煌西湖湿地》《距离城市最近的黑河湿地》三期新闻专题节目,对甘肃境内的几个国际重要湿地进行了深度探访,通过与保护区工作人员一同蹲守、观测野生动物,深入湿地无人区拍摄,走访湿地专家等形式,采集了大量湿地里鲜为人知的素材,用渗透人文关怀的视听语言,展现了甘肃生态保护持续向好的态势,讲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故事。

甘肃虽然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是纯粹的高原省份,但湿地资源并不匮乏,全省湿地面积占全国的5%,居第七位,在全国湿地体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湿地保护工作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历经大半年时间,我们从河西走到甘南再到陇中,一路采访过来才真正领略到甘肃自然资源有多么丰富,而且非常震撼。”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戴懿告诉我们,“像敦煌的西湖湿地,如果不是亲临实地,你永远不会知道,沙漠戈壁上有那样一片湿地,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却不认识它。通过这次采访报道,让更多的观众们看到了这些震撼人心的景色,了解湿地的重要性,唤起大家保护湿地的意识。”

谈及这次创作的经历,戴懿表示非常难忘也非常特别,“在敦煌西湖湿地我们每天冒着三十多度的高温在无人区拍摄,在沙漠里几次陷车,也非常危险,当时沙漠地表温度能达到六七十度,最可怕的是中暑和热射病,尽管我们准备好了防蚊帽、防蚊水、海事卫星电话、矿泉水等,但在西湖湿地核心区蜱虫、迷路和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因素依然不可避免。”

日复一日“一头汗、两腿泥”的采访日常才成就了“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有思想、有深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这也是记者的价值所在。“媒体人就是要采访制作出高质量的节目,用最吸引观众,最贴近观众的方式,推出“沾泥土”“带露珠”的新闻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甘肃故事。”戴懿说道。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录者,面对当前信息过载的复杂声浪,记者更需要以敏锐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快速的反应,记录时代的变迁,传递社会的温度。“作为主流媒体的记者,要坚定文化自信,更要坚定职业自信。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戴懿告诉我们,“记者是记录者,是亲历者,也是守望者,在一次次蹲点札记、一线观察、走访见闻的过程中,俯下身、沉下心,认真倾听、细心感受,才能采制出直抵人心的作品。”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记者节已然翻过新的“一页”,但记者们永远“在路上”。

《探访甘肃湿地》(一)荒漠里的敦煌西湖国际重要湿地

《探访甘肃湿地》(二)祁连山下的盐池湾国际重要湿地

《探访甘肃湿地》(三)距离城市最近的黑河湿地

记者:张雅洁

主编:毛丽娟

版权声明

1.本文为视听甘肃客户端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视听甘肃客户端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广电总台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688154

0 阅读:0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