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功能区什么时段噪声最大、持续多久?达标天数、时空分布特征如何?近日,由市生态环境局建设的10个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启用,标志着我市在声环境质量监测方面实现了由手工监测到自动监测的跨越式转变,开启了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智能化监测新模式。
11月7日下午,记者在位于普陀东港海莲路上的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看到,一根看似不起眼的杆子上有3台设备,上方是一个收集声音的“麦克风”,中间是气象参数仪,下方还有一个数据记录和传输系统。
“传统手工监测是每季度进行一次24小时噪声连续监测,由于声音具有偶发性和随机性特点,获取的数据非常有限,不能全面反映所监测区域声环境状况。”负责技术支撑的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自动监测室副主任叶荣民告诉记者,新启用的声环境自动监测站可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自动监测,实时捕捉所在区域声环境的变化轨迹及噪声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自动识别鸟叫、虫鸣、汽车喇叭声、机械设备作业噪声等。相关监测数据通过传输系统经专网传输至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噪声污染问题的精准识别、科学评估与有效预警。
据了解,本次启用的10个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是根据我市建成区面积、人口数量,并结合我市城市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划来布设,主要位于本岛居民小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干线两侧,其中普陀4个(海莲路、鲁家峙社区、莲安社区、文康社区),定海6个(越洋食品公司、虎山社区、蓬莱社区、定沈路、绿岛社区、金鸡山社区)。
在市生态环境局“噪声监测平台”上,这10个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的数据全部联网并实时更新,点开任一监测点位,即可查看所在区域达标天数、实时噪声分贝值、昼间达标率、昼间最大值、夜间达标率、夜间最大值等数据。系统可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需求,剔除下雨、大风等数据。
“声环境质量监测不仅能知道城市所处的声环境质量水平,也有助于我市构建完善的噪声评估体系、提升环境噪声管控能力。”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科技与监测信息处)副处长贺列告诉记者,以市民最关心的噪声污染防治为例,以往,执法人员处理噪声投诉时,可能面临声源消失、无处追查的困境。如今,有了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所在区域的噪声分贝值都被实时记录,通过系统可查询、验证,为下步溯源、治理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记者:汪超群
通讯员:尹璐、王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