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特写丨“种一颗希望的种子”:河北大学退休教授夫妇跨越千里到凉山支教

红星新闻 2024-11-11 13:46:46

2238公里,这是河北保定到四川凉山的距离,也是退休教授王永清和妻子孙荣霞支教的路程。

今年62岁的王永清和孙荣霞,退休前都是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退休后,夫妇俩本可选择在家安享晚年,或者受许多企业邀请去公司任职,但他们却选择在花甲之年奔赴祖国西部支教。

2022年,王永清夫妇响应教育部实施的“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来到位于四川凉山的西昌学院支教,从此开始一段跨越2238公里的“山海情”……

▲王永清和妻子孙荣霞

来到西昌学院后,王永清和妻子成为该校信息技术学院的“银龄教师”。去年7月一年支教期满后,他们又续签一年支教协议,继续留在大凉山。王永清说,时间过得太快,他们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完成,也和学生们建立了不错的感情,“支教的意义从不在于能立即改变什么,而是你可以作为一扇‘窗户’,能让孩子们看到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在他们心中种一颗希望的种子。”

——1——

刚到凉山时水土不服

“不能当一个‘逃兵’”

退休前,王永清和妻子从未到过凉山,也从没想到会和这里结下不解之缘。

对王永清来说,第一次听见凉山还是在新闻中,“大凉山位于中国西部山区,这里是红军长征‘彝海结盟’地,这里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还有悬崖村……”

作为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王永清是一名具有教授和高级工程师资格的教师,退休前曾有多家企业想聘请他退休后到企业工作。2021年,随着“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部署和河北大学的组织动员,他和妻子积极申请到对口支援的西昌学院支教并获批。

▲王永清在给学生上课

2022年10月15日,王永清参加河北保定一家企业的项目评审后,与妻子直接从评审现场驾车出发,前往四川西昌。年轻时,他曾对妻子说:“等我退休了,我就开车带着你去看看祖国大好河山,去追逐心中的诗和远方。”如今,他实现了当年的诺言,这一趟支教旅程,成了他和妻子的“诗和远方”。

山高路远。历经两天半的车程,辗转2238公里,他们终于在2022年10月17日傍晚抵达西昌学院。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西昌学院是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四川省共建高校,也是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1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有专任教师1093人、全日制在校生近两万人,是凉山彝族地区培养服务区域经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发展人才重要培养基地。但因历史、地理等原因,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孙荣霞在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

来到西昌学院后,王永清和妻子孙荣霞成为该校信息技术学院的“银龄教师”。支教期间,他们主要完成了为本科生授课、参与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给教师讲授示范课、修改教学大纲、改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增加课程设计实践,指导青年教师授课技巧等教学教改工作。

然而,支教生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王永清之前没想到的。来到四川凉山后,因海拔、气候和饮食等因素,年过六旬的他出现血氧饱和度降低、牙龈肿痛出血、舌苔发黑、流鼻血等症状。但他没退缩,给自己定下目标,“咬牙都要坚持完一年,不能当一个‘逃兵’。”

——2——

支教的意义不在立即改变

而是种下希望的种子

在王永清的大学执教生涯中,他指导过60名硕士研究生,曾任多家电子行业企业技术顾问、独立董事,还担任过国家及多个省市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论证、评审、验收评委。

在西昌学院,每一堂课,他都会精心挑选科研中遇到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种以“案例教学”为特色,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广受学生们欢迎。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刚来支教上课时,他发现一名学生坐在最后一排,不爱听课。后来,他发现这名学生坐到了第一排,并对他说,“老师,我上了你的课,觉得很有趣,很有用。”

▲王永清给学生讲课

为培养工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他们还进行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教改,增加了传感器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指导学生独立制作十余种传感器相关实物作品。

“最怕孩子们听不懂。”王永清总是尝试着用生动实际的方式,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真正让学生们对知识产生兴趣。他说,不能因为有难度就不去做。“支教的意义从不在于能立即改变什么,而是你可以作为一扇‘窗户’,能让孩子们看到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在他们心中种一颗希望的种子。”

不过,课到底上得好不好,还有没有需要改进之处,得由学生们来评价。每学期结束,王永清的最后一堂课,都会让学生们匿名写下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建议。

红星新闻记者翻开他的两本笔记,上面记满了学生的课堂感受,以及对他的评价——

▲学生课后写下的学习心得

2020级电信一班学生陈晓红写道:“很喜欢老师的课,比较有趣味,结合生活的实际比较强,感谢老师为我们上课。”一名匿名学生也写道:“我觉得王老师的课引人入胜,使得原本复杂难懂的传感器变得极其简单,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让枯燥无味的课堂平添几分生气,使得我们如沐春风。”

另一名匿名同学写道:“老师讲的课非常好,上课会举很多的例子来给我们介绍传感器,非常生动形象,也勾起了我对传感器的好奇,甚至有时会想亲手去做一个传感器。”

其中,也有学生“抱怨”:“课堂上课前的占位情况严重,更有甚者提前一晚上下课便把书放在靠前面的位置上占座位……”

——3——

对教育最有感情

一年支教期满又续签留下

除了给学生上课,王永清和孙荣霞更重要的任务是: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科研工作经验,分析诊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积极完成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积极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校级授课大赛、教改课题申报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等工作。

夫妻俩的工作,也得到了西昌学院的认可。该校相关责人表示,王永清等一批“银龄教师”的到来,不仅弥补了部分专业师资力量的不足,促进了专业建设、学科发展,还对青年教师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2023年7月,夫妻俩一年支教期限很快到了,但他们又续签了一年支教协议,选择继续留在大凉山。

▲王永清在给学生做考研指导

为何留下?王永清说,一方面有河北大学和西昌学院的支持和关心,让他们能够安心支教;另一方面,时间过得太快,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完成,希望能为“银龄支教计划”贡献更多力量。

王永清还记得,他和妻子第一次来到西昌学院时,他们新奇地看着这个陌生的校园。如今,他们对校园内的一草一木无比熟悉,看到学生也有种天然的亲切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热爱孩子就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去年的一天,王永清在校园里遇到一名发烧的学生,他立即开车送这名学生到医院就诊。他说:“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

两年支教期满后,还会留下来吗?“只要身体允许,我们会在‘银龄教师’这个岗位上一直干下去。”王永清笑着回答。在他看来,山那边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对教育的热爱。即使离开,总有人从远方而来,跨越千里播种希望,谱写更多动人的“山海故事”。

实际上,王永清夫妇也只是全国成千上万支教“银龄教师”中的一员,未来也会有更多“银龄教师”加入进来。

▲王永清和妻子孙荣霞参加学校活动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教育部于2018年启动实施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2020年启动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累计招募20000余名中小学退休教师,近1000名部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等“双一流”建设高校退休教师开展支教支研。

2023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又联合印发《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经过三年左右时间,银龄教师服务各级各类教育的工作体系基本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银龄教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数字化赋能水平不断增强,开放灵活的支教方式不断完善,全国银龄教师规模约12万人,在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中发挥明显作用。

当初,选择成为一名“银龄教师”去支教时,有人曾问王永清:“你们都这么大年龄了,为何还要去这么远的地方支教。”

他说,做了多年教师,对教育最有感情,“想尽我们所能,响应国家号召,为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觉得很有意义。”

谭时康红星新闻记者江龙摄影报道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0 阅读:5
红星新闻

红星新闻

深度、态度、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