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综艺导演的饭桌上,《再见爱人4》的话题必不可少。
与观众为“麦学”“杨学”的窒息不同,业内都是一片羡慕之声。要知道做出一档热度对打影视剧的现象级综艺,是多少综艺行业的从业者可遇不可求的“职业理想”。
抱着学习的心态,综艺导演都开始研究《再见爱人4》为什么能火成这样,节目组究竟做对了什么?如何在真人秀中产出议题?如何让真人秀和舆论有所链接?如何让综艺内容变成更宽泛的社会事件?
就着这些问题,娱乐资本论在周末的晚上,也和身边的综艺导演约了一场“学习饭局”,一边吃着熏鸡,一边通过这档大热综艺深度聊聊真人秀做话题的门道有多深。
(以下杨虹为化名)
选角本身就是一种话题选择
回归真人秀导演组的制作逻辑,一部综艺的制作要经历以下流程:
提案,即综艺主题和方向上的策划
选角,选择适合参加这档真人秀的嘉宾、选手
策划,真人秀环节与内容的框架创作
勘景,户外真人秀需要导演组在策划过程中实地勘景并选景
前采,在选角定下之后会对嘉宾做大量前采工作,充分了解嘉宾的故事背景、情感状态、性格元素、心理诉求
正式录制,即节目正片拍摄
正片后期剪辑
在对于影视作品的刻板印象之中,叙事是从策划、编剧开始的。但情感类节目不太一样,情感类真人秀,叙事是从选角开始的。以《再见爱人》为例,事实上,每一季的三对离婚夫妻,都代表着节目组想要呈现的婚姻样本。
第一季中的三对夫妻郭柯宇章贺、朱雅琼老王、佟晨洁魏巍,更多呈现的是婚姻中的情感状态,体现婚姻态度、价值观以及相处模式的偏差。观众跟随第一季讨论的,也更多是夫妻之间的情感模式,例如郭柯宇与章贺各自在婚姻中的选择,郭柯宇最终回归自我,选择离婚至今仍然给到观众感动,在这样的状态下第一季的负面舆情并不如现在激烈。
第二季中,节目组想要呈现一对步入老年的夫妻关系,于是选择了陈美玲和艾威,增添与年轻夫妻的代际差距样本;第三季中傅首尔和老刘为节目组提供了关于“女强男弱”这一婚姻命题更为极致的样本;来到第四季这个样本进一步进化为当下舆论中心的麦琳和李行亮、黄圣依和杨子。
大多数情感类综艺的选手、嘉宾来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自主报名,选角导演筛选;二是节目组邀请。
“我们做节目,更多的渠道还是从报名选手里筛选,因为愿意参加恋综的人会更多,但像《再见爱人》这样拥有强设定和强话题度的节目,应该是节目组邀约得比较多。”某档恋综的导演杨虹告诉娱乐资本论。
但在恋综的呈现中,素人嘉宾之间并没有更深层的差异性,因此选角来源的差异并不明显。“我们考虑的选角因素更多还是外貌、职业、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表层的,不会探究性格、原生家庭、阶层等那么深入的话题,而嘉宾之间有无cp感也比较重要。”
观察《再见爱人》三季以来的嘉宾,不同的夫妻的选角渠道还是能看出差异性,社会身份相对“素人”的夫妻更多来源于报名渠道,而二者之中存在“艺人”身份的夫妻,多是节目组邀约。在娱乐资本论去年的采访中,《再见爱人》的制片人刘乐就分享过,张硕王睡睡、纪焕博王诗晴是在报名的人中筛选出来的。
客观来说,这俩对一个有“婚闹”标签,一个有“老夫少妻”标签,都属于素人里的较好的选择。夫妻样本意味着节目呈现什么样的婚姻状态,而在更广阔的传播范围来讲,也意味着他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议程设置,抛给观众什么样的话题切入点。这是《再见爱人》比更多依靠“cp感”的恋综在选角上更复杂的地方。
这个了解的过程来自导演组大量的前采和面聊。在真人秀录制之前,节目组会通过面聊、面试的环节来最终确定嘉宾的人选。
“我们的工作方式是,先画圈,将男嘉宾与女嘉宾各自锁定在不到10个人,然后依据哪些人表达更好、性格更有点,更可能与其他的部分嘉宾产生交集和故事来排序,最终锁定人选。这个过程是导演组与平台都会参与的。而且因为大家意见不同,很可能会产生battle。”杨虹说道。
《再见爱人4》中,“黄圣依杨子”带有先天的话题属性,创造了节目前期的热度“基本盘”。“李行亮麦琳”则与之前的嘉宾有原生关系,属于熟人关系找到的嘉宾。“葛夕刘爽”更贴近于素人嘉宾报名,通过足够的性格特质与故事性被选中。
此前在聊《再见爱人》第三季的选角时,刘乐告诉娱乐资本论,纪焕博王诗晴是第二季就在嘉宾备选中,但实则晚了一年才上节目的夫妻,因为在这一年里,他们关系中的痛点变得更明确。
“王诗晴的社交关系圈打开,有了很多新朋友,工作也多起来了,老纪就有了失落感,感觉不再被需要。这种纠缠着的强弱关系交接过程变得极其明显,所以我们在第三季邀请了他们。其实在很多领域,强弱关系的交接都会带来阵痛。”
这样的前采、面聊内容,在嘉宾确定录制后,会在节目中以穿插的采访露出。在《再见爱人4》中这样的采访内容为三对夫妻关系、矛盾痛点的定调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麦琳和李行亮在关于家庭琐事上的争执,从“垃圾桶”的替代品,到“房子装修”上的分歧,都是在前采以及前期素材露出中呈现的。
此外,相比于前三季,这一季在“麦琳李行亮”“葛夕刘爽”这两对身上能找到更贴近现实的话题点,即夫妻之间的“财产分配”“经济纠纷”,这是婚姻关系中最为常见的争议点与矛盾点,也是此前《再见爱人》被观众吐槽过缺失的“接地气”。这也能看出,关于话题点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节目组选角的标准和取舍。
内容叙事创造节目话题
“文本分析是观看《再见爱人》的一种方式。”
正如刘乐在一档播客中说过的话。在叙事角度上,《再见爱人4》似乎把这种“文本分析”变成了节目内容,以节目环节、飞行嘉宾视角的多样方式呈现出来。
事实上,综艺脚本与影视剧脚本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真人秀脚本并不会规定嘉宾的行为动作、情绪表达,而是会给出节目框架与单期节目主题下的每一个环节。以《再见爱人》为例,三对夫妻18天的旅程,脚本应该更趋近于每一天的“rundown(流程)”,而非剧本。
流程是为了人物关系的呈现,以及单期主题的“点题”服务。
《再见爱人》四季内容中存在着部分固定的环节:拍离婚照、夫妻画像、最后的“36问”,以及每隔一定期数会加入旅行的飞行嘉宾。在这些环节背后,承载的是导演组不同的叙事目的。
《再见爱人4》拍离婚照过程中,麦琳和李行亮第一次向镜头表露出较为尖锐的“衣柜”矛盾,将婚姻问题的痛点更直观地呈现给观众,在此前他们始终维持着更温和的表象。
夫妻画像更深一层,能展现出每位嘉宾的心理状态,这个心理状态正是导致婚姻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
临近尾声的“36问”是在嘉宾重新探索关系之后,对于彼此的“再问”与重新理解,在问题得到又一次解答之后,婚姻关系来到抉择的尾声。
在播客中,总导演刘乐表示,所有的固定环节都是节目导演组内测之后进行筛选的。同样这些固定情节的意义、功能在前三季节目中得到过验证,它们作为节目整体叙事上的关键节点一步步推动节目嘉宾走向更深入的自我、彼此认知,也为观众设置了一步步深入的讨论话题。
在固定节目环节之外,是每一季新增添或录制期间灵活设置的环节。这样的环节往往起到两个作用:一是贴合人物的特点,更好地呈现嘉宾特质;二是打破僵局。
如上述正文,“经济”“财务”是这一季中被讨论得更为充分的话题。关于“钱”的命题不仅贯穿于节目夫妻的矛盾点中,同时在前采过程中获取的关于“家庭经济”的矛盾点也很可能影响着节目组对环节的安排和剧情的构建。
“轮值导游”与“旅行经费”是《再见爱人4》的一个全新设置,第一期导游节目组给到麦琳,而第二期故事线也集中在麦琳对于旅行经费的分配、花销与其他嘉宾以及李行亮的不同态度上,以此集中点出了麦琳李行亮在家庭分工、各自的个性以及“金钱观”上的矛盾。这也是“麦学”成为热门话题的开始。
“打破僵局”的环节更多来自节目组为了推进录制、找到新的人物状态而临时起意的游戏设置。在《再见爱人3》中,第九期的“六个圈喊话”就是其一。为了让进入录制疲惫期的嘉宾找到“情绪饱满”的状态,节目组临时设计了“喊话”。
这一季中,嘉宾在饭桌上考验默契,夫妻角色互换也是这样的“小游戏”,在这个游戏里,麦琳、刘爽和杨子都观照到自己,趣味性和深度并存,现场的气氛也不再沉重。
飞行嘉宾的设置,更是一种局外人“打破僵局”的直接表现。这一季的张泉灵显然比前几季的飞行嘉宾更加犀利,也更擅长找到问题。她的问题不光是抛向节目中的嘉宾,更多也抛向屏幕后的舆论场。
当张泉灵问到“伴侣消失”问题时,背后是一个更为普世的问题:“你的伴侣到底能给你带来什么价值?”在三对夫妻各自不同的回答之后,又引发观察室的进一步讨论,从而延伸到看节目的观众中,上升到社会话题的高度。
观察室本身就是一种舆论场
在节目正片之外,另一种传播广泛,引起热议的内容来自观察室的点评。
无论是黄执中“债权人”的概念类比,“配”这个字背后的语言艺术,还是Papi酱吐槽杨子“他真的是我最不喜欢的那种中年男性的类型”都在社交平台上得到广泛的二次传播,并引发新一轮的关于离婚夫妻,关于观察室嘉宾的争议。
“观察室本来就是一次二次解读,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节目组想要呈现的舆论场。”杨虹告诉娱乐资本论。在她看来,观察室内容最终的呈现,代表的是导演组想要呈现的话题讨论范围、方向。
首先,观察室并非一个全然由嘉宾意志主导的节目板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暂停reaction开始进行讨论;在什么样的话题下产生讨论;控场的嘉宾该抛出什么样的问题,都是由节目组提前写好节目流程的。这也就意味着,节目组更早地进行了“拎点”。
杨虹向娱乐资本论分享了自己录观察室的经验,“我们会在录制之前先给到嘉宾台本,他们会知道这一期看的正片里大概包含哪些内容,控场嘉宾会抛什么问题,但我们不会限制他们的答案,只是可能有的问题需要提前思考,涉及亲身经历的需要讲讲故事。”
观察室抛出的问题,产生的讨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就正片内容分析节目嘉宾的行为逻辑;二是由节目内容关联出更为社会向,更为宽泛的议题。
“例如我们有一期内容,里面嘉宾对另一个嘉宾产生了一见钟情的态度,这个时候观察室抛出的命题就是‘你相信一见钟情吗’。”杨虹说道。这样的话题不只针对观察室,其实也更容易给到观众空间。他们能够更自由地去社交媒体上发表看法,也更能为节目营造热度。
《再见爱人4》观察室话题的抛出,呈现了两种话题类型的递进:先由侯佩岑引起对于正片中嘉宾行为逻辑和心理动因的分析,提出问题,由胡彦斌、Papi酱给出自己的态度与看法,再由黄执中、沈奕斐上升到更理论、更社会向的议题剖析,完成从点到面,从个人行为到更多婚姻关系的递进。这也是《再见爱人》的观察室更有讨论度和内容价值的原因。
除了分工相对明确,这一季观察室嘉宾还有个明显特征在于“理性”声音更大,而这个“理性”的含量是随着四季节目逐渐变高的。节目第一季、第二季中,郭采洁、李维嘉、孙怡等嘉宾都带有明显的“感性”特征,他们讨论的出发点更多来自共情;第四季中,很少能看见嘉宾全然被情感态度主导,表达方式更为理性和直接,找出痛点并提出解决方法成为一个讨论模板。
在谈到为什么会邀请Papi酱时,刘乐就说过:“papi酱有一个理科脑”。她认为,作为一档情感观察节目,感性和理解是需要的,但有的时候跳出情绪也是需要的。
这背后也代表着观众想在观察室获取信息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着国内真人秀观察室普遍“鸡肋”的状态。
同时,因为剪辑权在节目组,很多时候观察室呈现的话题讨论方向、嘉宾态度,也代表着节目组想要观众看到,并延伸讨论的态度。
这一季《再见爱人》中,观察室嘉宾给出了许多态度更为明确的表达:例如沈奕斐在黄圣依面对杨子选择不离婚时,直言“吃点好的吧”,亦或是第四期中沈奕斐直接表达“希望黄圣依离开”,这也是四季节目中,唯一一次观察室嘉宾劝离。
“嘉宾说话的顺序、逻辑、取舍都是节目组需要在后期去做的梳理,这种观察室的叙事与正片叙事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而且节目组站在上帝视角,他们知道后续的剧情发展是怎么样的,这也会影响他们前期的呈现。”杨虹说道,“在做观察室录制、剪辑的时候,很多时候热搜讨论词条就有了——xx艺人一见钟情是可能的。”
影响着观察室嘉宾语境的,还有观众的讨论与态度。
与绝大部分的真人秀节目“先录再播”的模式不同,大部分的观察室内容都是在节目播出期间录制的,通常比播出的内容早两到三周录制。
这也意味着,导演组充分知道当下的话题热点,并能够反推运用到观察室的话题设置中去,一方面能够帮助嘉宾的讨论更贴近当下观众关注的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嘉宾规避一些“雷区”。
“之前我们某个观察室嘉宾被骂得比较惨,后续有次录制之前,控场的主持人就会提前跟我们讨论如何让他在某个问题上规避舆论风险,或是帮他挽回一下。”杨虹向娱乐资本论说道。
事实上,为嘉宾尽可能地规避舆论风险,营造中立舆情,是每个节目组都要承担的责任。正如刘乐在播客中说:“在录制过程中,不会做太多的干涉,但会做剪辑上的控制。”例如当导演组判断出,某一个表述是“百分百气话”,那么后期或许就会剪掉,因为这样的表达无法代表这个人的真实状态。
“给不那么完美的人一个出口”是《再见爱人》一直在做的表达。
行至第四季,哪怕依然存在负面评价裹挟着嘉宾的舆论状态,依然存在站在不同立场与观点上的辩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档节目的确诚实地展露了值得“大讨特讨”的现代婚姻问题。每一个嘉宾也都在节目中最大程度地展露出诚实的自我,这正是国内真人秀稀缺的内容。
在节目之外,《再见爱人》创造着既具广度又具深度,同时还具备热度的话题。在我们渴求综艺行业有所表达,有所思考的当下,《再见爱人》的确提供着一个值得探究并延续下去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