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华:行走在川剧研究和整理传承的第一线

中国新闻网 2024-11-12 09:35:08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1日电(尧欣雨)“工作以前,我只在学校里看过一次川剧,当时觉得不好看,没看完就走了,那时完全没想到大学毕业会分配来从事川剧研究工作。”近日,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杜建华接受采访时说,自己1982年1月从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当时的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所工作后,才开始接触到川剧工作,没过多久,四川省就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而从那时至今的42年间,杜建华一直行走在川剧研究和整理传承的第一线。

杜建华出生于1956年9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非遗保护优秀专家、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出版专业著作、工具书10余本(含合作),其中两部著作被翻译成英语、俄语出版。《试论川剧高腔与剧种形成之关系》《川丑类别划分辨析及特征》等近10篇文章被全文收入人大复印资料,并先后十余次荣获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中国曹禺戏剧奖·理论评论优秀奖。

提及最初接触川剧的时光,杜建华回忆道:“我那时候就是一个‘小白’,开始最主要的工作是看川剧。说实在的,当时觉得很难有好看的川剧,但是领导对年轻人非常宽容,总是跟我们说‘你认真看,如果觉得不好看,回来跟我们说哪一点不好看,为什么不好看’,他会引导我们去思考去认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渐进的过程。”从那时起大概五年后,杜建华慢慢对川剧有了自己的认识,开始愿意并且能够主动地从事川剧研究工作,这条路一走就是40多年。

在杜建华看来,21世纪初是川剧发展的一个低谷,主要表现在剧团的大量消亡以及创新能力的丧失。“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好在现在国家给予民族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对于川剧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了切实的保障作用。”杜建华认为,就当下而言,川剧基本上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第一是表现在剧团有了活力,最近大概有10个左右的川剧团招收了新生。“戏曲艺术是靠剧团来传承的,不是靠个人。戏是人演的,剧团要有人,才会有创作,才能够传承下去。”

“第二是表现在剧团有了创新的能力,坚持出人出戏走正路。”四川省去年举办了首届川剧汇演汇报演出,目前杜建华正在参与验收第二届川剧汇演的演出剧目,“我们已经看了好几台戏,质量都比较高。”杜建华欣喜地说道。

2022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授牌全省第一批戏曲名家工作室,“杜建华戏曲名家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在工作室成立时,杜建华表示,希望能够在三年内梳理300个川剧折子戏,整理出来的剧本集,将免费赠送给各地剧团,为他们的日常演出“输血”。目前,杜建华已完成了260多个,剩下的几十个会在2024年内完成。

退休前,杜建华就作为副主编负责《川剧传统剧目集成》工作,旨在对川剧传统剧目进行系统梳理。直到今天,这个工作杜建华已经坚持做了10年。“这些年,我们整理了400多个剧目,出版了40卷书,每卷30余万字。”虽然在他人看来,这进度已然不错,但在杜建华看来,这最多只算梳理了一半,“这个事情很迫切,现在不少川剧绝技、传统戏,因为老一辈艺人离世,面临失传的风险,我们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近年来,杜建华也在有意识地培养戏曲尤其是川剧领域的青年研究者。2012年,她受聘为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导师,她认为,这是自己人生中极有意义和成就感的事情。十余年间,杜建华培养的不少学生毕业后进入四川省川剧院、地方剧团和文化部门等单位工作,成为了四川戏曲界新的中流砥柱。

“现在的川剧研究工作于我来说,从一开始是被动的分配,到后来认识到它的价值后变成一种自觉的选择,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状态、生活习惯了。这一生,有川剧研究与我相伴,我很知足。”杜建华如是说,“未来,我希望更多青年人能够加入到川剧传承、保护和研究工作中来,为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