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领到家电以旧换新资格券,观望两天就发现购物车的产品都涨价了……据媒体报道,“双十一”前后,不少消费者称,补贴政策出台后,此前关注的商品突然涨价,补贴后的价格与补贴前差别不大,有的甚至更贵,不法商家正借机“薅补贴的羊毛”。更为恶劣的是,除了“薅羊毛”外,湖北、四川等地爆出不法企业涉嫌“骗补”“套补”,湖北省商务厅更是开出了针对家电以旧换新补贴“骗补”“套补”的首张罚单。
家电以旧换新政策,通常都有一套精细的规则。以某地政策为例,当地规定,个人消费者购买一级能效或水效的家电产品,按照产品销售价格的20%给予补贴;购买二级能效或水效的家电产品,按照售价的15%给予补贴,每件补贴不超过2000元。具体操作是,消费者领取以旧换新资格码后,在电商平台App当地的专区绑定这个码,消费时即可相应减免。这种政策优点在于操作方便,但要真正让消费者获得实惠,前提是商品价格保持稳定,不会因为有了补贴政策而涨价。
按理说,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的价格经常会发生变化,不能将所有的涨价都视为薅补贴的羊毛,但媒体报道目前所呈现的显然不是正常的价格波动,很多地方的商家都是在补贴政策出台后涨价,薅补贴羊毛的意味非常明显。
不单纯是临时涨价,薅补贴的羊毛还有多种操作。河南发布的公告中,提到临时提价、虚假打折、虚假标价、诱导交易、以次充好、虚报产品信息等六种现象。这六种现象中,像以次充好、虚报产品信息等相对好识别,容易对其行为进行定性,但围绕商品价格的各种暗箱操作,其实不太好界定,因为单纯就政策而言,并没有对商品价格作出严格规定,客观地说也不好做规定。有的商家因为行为性质太恶劣,应该对其予以惩罚,不过,单纯就涨价而言,如果市场中大多数商家都有这种操作,恐怕就有一个法难责众的问题。
过去出现的很多薅羊毛现象,无论是消费者瞄准商家,还是商家瞄准一些平台,大部分是破解了现有规则的缺陷,应对这种现象,就要在规则上下一些功夫。像这次薅补贴的羊毛这种现象,有人就提出,如果消费者凭消费凭证去领取补贴,政策落实在时间上更有弹性,就可能更能让消费者享受到补贴。具体政策可能不是这么简单,但确实要在这方面想一些办法。
如果补贴政策被商家薅羊毛,消费者反而成了吃亏的一方,那显然偏离了以旧换新政策的初衷。补贴政策是为了活跃市场,一来商家销量提升,有动力和信心做好生产,商家日子好了,就能扩大就业,市场形成正向循环;二来消费者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商品,购买意愿得以提升。按理说,买家和卖家不是玩零和游戏,归根结底大家都是政策的受益方。
商家逐利是正常的,但作为一种促进消费的政策,家电以旧换新的成本其实都是由纳税人承担,商家如此薅羊毛,冲淡了政策效果,也导致了财政资金的浪费。有关方面有必要对当前的政策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细节,补上漏洞,以真正达到刺激消费、活跃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