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者》
“她拼命摇头想要驱赶脑海中的画面,但盛夏的树木却跟巨大的绿色花火一样绽放在了眼前。”——韩江《素食者》
韩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的首位韩国作家,也是首位亚洲的女性作家。诺奖委员的颁奖词中写道:“韩江在书写中直面历史创伤和无形的规则,并在她的每部作品中揭示了人类生命的脆弱。她对灵与肉、生与死的联系有着独特的认识,并以其诗意和实验的风格成为当代散文的革新者。”
《素食者》是韩江的代表作,涉及韩国社会无形却致命的性别文化,讲述了一个脆弱而又坚韧的女性在暴力面前重新定义自我的故事。韩江的文字准确、鲜明,小说的叙事结构也不复杂。很多朋友读完《素食者》这样的小说,反倒是惊讶于它的通俗易懂,似乎不大符合瑞典文学院一贯“高冷”的文学趣味。
这部小说主要描绘了一位韩国家庭主妇英惠的故事。曾经受过精神创伤的她,在导火索点燃后坚决拒绝吃肉,成为了一名素食主义者。从此,英惠的生活便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她在只吃素食的同时,产生了一个奇异的想法——希望自己能变成一棵树,并且这一欲望随着故事的推进愈发强烈,甚至最终断送了她的生命。
小说共有三个部分组成,看似彼此独立,实际上是以时间相串联,通过英慧的丈夫、姐夫以及姐姐的视角分别进行叙述,共同展现了英慧悲剧的不同层面。
韩江在此作品中最为传神的发挥,莫过于将女性和儒家传统父权社会的关系隐喻为“刀”与“肉”的关系。英惠本是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在一次做饭时失误切到了手,丈夫非但不关心,反而对她一顿责骂。这一事件成为了她生活的转折点。自那以后,她开始频繁地做噩梦,血和肉块成了夜晚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些梦境让她逐渐认识到,自己与刀下的肉块并无二致,都只是人类暴力的迫害的对象。因此,英惠开始拒绝吃肉,以一种弱者的姿态拒绝暴力。
书中最触动我的地方,是在英惠的姐姐,仁惠的视角中,对于英惠和自己的反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英惠的转变是对仁惠的启蒙。仁惠最初并不理解妹妹选择素食的决定,她本能地赞同父亲的观点,对英惠的这一行为持批评态度。但随着英惠精神状态每况愈下,仁惠开始意识到那些压迫她们的父权制度的无情。在照顾妹妹的过程中,她逐渐深入到英惠的内心世界,并开始反思妹妹的痛苦根源以及自己所处的困境。身为长女,仁惠面对父权的暴力和压迫,应对方式与英惠不同。她选择放弃思考、放弃挣扎,沦为父权的附庸以此来减轻自己受到的伤害。但是当她走进英惠的内心之后,发现作为女性的自己即使放弃作为人的主体性,也同样难逃迫害,与痛苦的英惠感同身受。由此她也开始反省自己,在英惠丧失自己身为人的尊严与资格,导致心理出现严重疾病之前,她是否有机会拯救妹妹?但现实却是,弱势的女性受到社会的压迫并不只是一次或两次,而是持续不断的。仁惠或许可以向妹妹伸出援手,然而放眼更为宏观的视角,她们都只是暴力的牺牲品,无法相互救赎。
韩江的作品固然有深刻的见地和细腻的表达,但在此之上还有更深远的意义。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曾经谈到:大家都知晓莎士比亚的大名,却无人知晓或许莎士比亚有一个天赋才华远胜于他的妹妹,只因为这位女性没有尝试像莎士比亚一样去写作。在韩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许多网友纷纷表达了对这个决定的不满,声称韩江的作品没有意义、过于偏激、无法共情。但是,总要有人能够做出代表弱势群体的表达。乔安娜·拉斯在《如何抑制女性写作》中如此说:女性生活是男性生活被掩盖的那一部分真相。只有当女性去写作、去表达、被看见、被认可,才能打破发言权被长期垄断的局面。这正是韩江,以及一众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家正在做的那样。
读完《素食者》,我久久不能平静。书中的暴力向柔弱的英惠挥刀,而英惠异变为植物的痛苦则向读者的心灵刺去。韩江通过《素食者》深刻讨论了离经叛道和自我救赎的话题,用一曲生命的挽歌应和了为自由而呼喊的灵魂。
作者韩江简介:
韩国著名作家。1993年以诗歌作品步入文坛,1994年发表短篇小说《红锚》后开始小说写作。
她的创作成果丰硕,1999年中篇小说《童佛》获第25届韩国小说文学奖;2005年《蒙古斑》获第29届李箱文学奖;2010年长篇小说《起风了,出发吧》获第13届东里文学奖;2014年长篇小说《少年来了》获第29届万海文学奖;2015年短篇小说《一片雪花融化的瞬间》获第15届黄顺元文学奖。2016年凭借小说《素食者》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亚洲作家,2018年凭借新作《白》第二次提名该奖。2023年,小说《不做告别》获得法国梅迪西斯外国小说奖。2024年10月10日,韩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以细腻深刻的笔触探讨人性、家庭、社会等主题,在文学领域绽放独特光彩。
书友读后感
动静荐书合作伙伴:书漾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