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培育优质中小企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江西开发区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产业特色和聚集发展优势,持续在科学规划、运营管理、优化环境上狠下功夫,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推动产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打造多个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如何发展特色产业,以“特”制胜,发挥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补链作用、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本报全媒体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位于青山湖高新园区的众拓制衣生产车间
持续“上新”:驶入发展“快车道”
随着产业梯度转移、要素成本上升、价格竞争加剧等,纺织业正面临不少传统产业面临的共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却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跻身全国同行业发展第二方阵前列。作为江西省传统的优势产业,纺织服装产业是如何跑进“新赛道”的?
想要做强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AGV智能机器人“背”着一筐筐半成品,在各条生产线之间穿梭运输;裁制好的布料通过吊挂系统快速传递;每个环节的产量在电子屏幕上一一显示……走进位于青山湖高新园区的南昌市众拓制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拓制衣)的生产车间,充满科技感的生产线映入眼帘。
众拓制衣是青山湖高新园区第一家进行“5G+智慧工厂”改造的企业。“2021年,在政府部门技改补贴资金的支持下,我们全面升级了原有的作坊式工厂。”众拓制衣执行董事秦嘉琪表示,“一系列智能化设备让公司产能提高了30%以上,高端服装合格率从50%提升至90%。”
转型引领,以一家带一串,令产业持续向着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同样位于青山湖高新园区的南昌东申针织制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申制衣)在引入智能化设备后,高端服装生产合格率从人工生产的50%提升到了95%。车间的每个衣架上都有一个芯片,存储每件衣服的数据,衣架按照电脑设计的轨迹运行,不仅节省了成本,还提高了30%以上的生产效率。
“车间数字化转型后,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大幅提升,订单纷至沓来。”东申制衣总经理胡君成奔走于生产一线,他介绍道,随着2020年东申制衣搬入新厂房,企业把发力点放在了技改上,斥巨资引进了高端智能生产线,将原来的作坊式工厂改造为智慧工厂,实现数字化转型。
据介绍,去年东申制衣在政策帮扶及持续技改的加持下,全年总产值达到8000万美元。但企业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发展的脚步不止于此,作为园区内的针纺龙头企业,东申制衣计划3年内建成属于自己的5G智能化工厂。
目前,青山湖高新园区内重点针纺企业智能化应用率超过60%,未来园区将通过建设地域品牌打响“青山湖针纺”“T恤之都青山湖”的地域性品牌名号,帮助园区外贸针纺产业打通国内市场,助推传统针纺产业“两条腿走路”实现内销外贸双循环。
招才引智:构建“政、产、学、研、用”新格局
从一滴胶水,到一根型材,再到一扇成品门窗,直至专业安装及售后服务,在安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安义高新园区)都能“一站式”解决。2023年,安义高新园区工业产值总量迈上400亿元大关;安义县掌握着全国近70%的铝型材及门窗销售市场份额,铝型材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0%,已成为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的铝型材产业生产基地。
安义境内没有一处铝矿、不生产一块铝锭,安义门窗产业为何能取得如此成绩?
“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
“谢谢园区管委会!想不到真的能领取到人才引育经费。”领到人才引育经费的江西安德力高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难掩内心的喜悦。日前,安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下发14万元产业人才引育经费,用于支持企业员工的自主技能提升和专业培训,园区内的7家企业通过人才引育经费开展了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训。
“近年来,园区积极组建江西省铝型材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安义)铝型材门窗学院,形成以高校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力量为主体,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多方资源建立的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创业和专业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化组织和服务机构,打造安义铝型材门窗人才培育基地。”安义县产业集群发展中心主任刘丽娟介绍道。
同时,安义高新园区积极引进了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中国建筑科学院,有色金属研发能力以及综合实力最强机构——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国内最权威、国际认可度最广的认证机构——中窗认证,聘请国内著名门窗专家为产业发展顾问,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技术支撑。依托中国建科院的技术力量,组建了中国建科院门窗幕墙安义检测中心,进一步提升安义门窗产业在行业发展中的话语权。
此外,安义高新园区还积极对外交流,鼓励企业积极参加“中国建博会”“广交会”“全国铝门窗幕墙新产品博览会”“中国国际门窗幕墙博览会”等知名展会,不仅深化了人才交流,还拓展了全国市场,提高了安义产品海内外市场占有率。
尾端延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产业集群
分宜工业园于今年6月获批省级产业集群,这座屹立“钢城”之中的县域工业园,以独有锂电资源背景与强劲的改革势头催生产业集群“滚雪球”效应。
分宜作为《天工开物》成书地,有着与生俱来的工业基因,享有煤、钨、锂盐等丰富的矿产资源,一度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盐加工基地。然而,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对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开发并非长久之策。
对外是新余市一“钢”独大,对内则是锂盐加工的前端产业链优势难以为继,县域工业发展承压前行。“一条路行不通就换一条,链上缺什么就补什么。”分宜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李建军说道。
近年来,分宜工业园在县域改造升级的背景下,立足资源和项目优势,以锂电新能源为首位产业,加紧改造重构,布局重整,加快推动锂电产业向中下游延伸,包括锂电池生产及设备制造,以及尾部的锂电池应用及回收。
“在抢抓调区扩区契机之下,园区以最低成本、最快时间、最优方式‘再造一个新园区’,面积由1.52平方公里扩展至8.79平方公里,扩容面积近5倍。目前已建成面积约5平方公里,已形成以城南锂电新能源、城东光电信息、城西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分宜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黄韶勇介绍道。
记者来到位于分宜工业园的江西雅保锂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保锂业)生产车间,氢氧化锂产品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赶制订单产品。作为园区锂电产业的龙头,雅保锂业年产电池级氢氧化锂3.8万吨,产品远销海内外。据悉,目前园区内锂电新能源规上企业20家,形成了以雅保锂业为龙头,“锂矿采选—锂盐材料生产—锂电池配套—锂电池制造及储能—新能源汽车配套”的纵深产业链。
同时,分宜工业园不断完善“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组建成立分宜工业投资发展公司(以下简称工投),以工投作为园区融资担保、基础建设、供应链金融、产业基金的主平台。工投董事长喻星向记者介绍:“工投仅成立一年半融资规模突破10亿元,公司资产规模接近30亿元,园区从输血生存向造血发展转变,真正实现了‘财政断奶’。”
“园区要跳出分宜看分宜,才能看得广、看得全。走好改革新路子,用好龙头号召力,在新余、宜春两个设区市之间打造锂盐生产—结构件制造—电芯—电池生产全产业链,把自身打造为赣西锂电产业圈的‘地理核心’。”李建军说道。
文/图陶钦仪钟文龙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陈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