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国11月14日电(融媒体记者铁铮)令人瞩目的第14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日前闭幕,但年会确立的“百姓园林·共享风景”主题在业界引起的关注仍在继续。一些中外专家围绕这一主题发表观点,探索让园林事业为百姓造福的实现路径。
△马蒂亚斯·科道夫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马蒂亚斯·科道夫说,共享景观为人们提供了聚集、联系和娱乐的空间。此次年会的主题是非常适时的。“百姓园林·共享风景”,为人们在忙碌工作之外提供了放松的机会。拥有绿色空间就能给人们生活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他认为,在共享景观中没有什么比城市中的河流更重要了。他指出,大多数城市都是沿着河流发展起来的。河流为塑造城市形象做出了贡献,提供了聚会和娱乐的场所。河流不仅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潜在的生态价值。他在年会上的主旨演讲围绕探索恢复城市河流生态和社会功能的潜力展开,使人看到即使在城市中也有恢复生态价值的机会。他以慕尼黑的伊萨尔河和日内瓦的艾尔河为例,阐释了将恢复动态河流进程作为健康生态系统基础的观点。
△成玉宁
东南大学特聘教授、江苏省设计大师成玉宁说,风景园林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亘古不变的宗旨。过去40年间,我有机会进行大量实践,从风景环境、城市公园到各类绿地......改革开放给了我们绝佳的实践和总结的机会。据了解,他致力于对风景园林的精细化、精准化、高质量发展,在数字景观的研究与实践中取得了可喜进展。他认为,从数字景观到数智景观到智慧景观,是人居生态环境发展的必由之路。
△陈彦璘
香港园境师学会副会长、香港注册园境师陈彦璘博士致力从事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及推广工作。他说,风景园林这个行业在众多的设计行业里,是最经常接触到公共领域的,需要面向大众。近年来世界上流行参与式的社区设计,让居民等投入到设计过程中共同创造。其实这不是什么创新。在世界各地的独特文化景观,都是由平民老百姓通过传统的积累,一点一滴的构建出来的。带有地域特征的园林风格,与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他说,在高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地方特色往往无声无息地消失。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很多时候会分不出区别。传统的园林风格,或者适合乡土田野的民居设计,又不太容易直接应用到城市中。他希望透过历史的角度,重新探讨地域文化在城市中呈现的可能性。
△包满珠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包满珠说,“百姓园林·共享风景”主题反映了时代特征。城市的园林资源——绿地资源是最公平的社会资源。风景园林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更多的老百姓平等地享受这些资源。他说,悬铃木是我国重要的行道树之一,也是全世界行道树之王。目前在国内存量约有4000万株。针对落果飞毛的问题,他潜心研究30多年,选出了少果少毛的品种,通过嫁接、试验、反复试验非常稳定。他说在街道绿化中可用少球少毛的悬铃木新品种。对已有的悬铃木,可通过嫁接来改造,使百姓免受飞毛之苦。
△刘悦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乌鲁木齐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刘悦来说,新时代城市建设的理念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要从小处着手、从社区花园开始、从自己身边开始,想办法来参与实验。街坊们一起来讨论,从选址、到规划设计、到营建,再形成公共规则。这是最美的风景。他在主旨研究中,介绍了从“花开上海”到“花开新疆”的社区花园自主更新案例。他说,这些案例的共性特征是普通百姓通过自己的力量进行社区营造。如何更好地协同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与市民一起形成共建美好家园的共同体,其路径和机制值得继续加以研究和探讨。
△章俊华
日本千叶大学教授、景观设计学系主任章俊华说,中国园林享誉世界。从日本传统庭园中,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园林的影响,其中最受推崇的是对意境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变迁,从传统皇家园林、私家。他参与过大量的庭园、公共空间、滨河绿地、道路景观、房地产项目及城市综合公园等设计创作,在年会主旨演讲中分享了心得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