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青春面孔|王裕仁:胎教就是川剧的他,想用一生追寻川剧的高古与风流

红星新闻 2024-11-14 14:31:59

喜欢传统戏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而刚刚闭幕的第六届川剧节,川剧新生代的表现更让人欣喜,一批年轻演员在不同剧目中承担了重要戏份。

当下,四川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让川剧艺术生生不息。红星新闻特推出“川剧青春面孔”系列报道,聚焦川剧年轻演员。今天,我们对话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青年演员王裕仁。

近日,成都锦江剧场里川腔悠扬,川剧大幕戏《丁宝桢》正在这里紧锣密鼓地排练。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超饰演丁宝桢,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青年演员王裕仁扮演丁宝桢的儿子。

上阵父子兵,在现实生活中,王超和王裕仁也是父子。王裕仁表示,在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舞台表演的经验。

王裕仁

王裕仁出生于1999年,打小就没离开过锦江剧场的后台,他笑着说:“相当于我的胎教就是川剧了。”

王裕仁3岁学变脸,7岁时登上央视春晚,为全国观众变出了太阳神脸、熊猫脸等5张脸孔;不到11岁,他进入戏校学艺,正式开启川剧学习生涯;12岁时,王裕仁凭借川剧高腔《石怀玉惊梦》荣获小梅花评比的最高奖金奖“金梅花”,同时荣获“十佳”称号。

王裕仁小时候在舞台上表演

2016年,王裕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成为了一名小生演员,并与父亲王超成了同事。他虚心向父辈们学习,还拜“梅花奖”得主肖德美为师,并受到师爷爷、川剧大师蓝光临的教诲与点拨,表演艺术不断进步、提升。

王裕仁扮相俊美、嗓音清亮、能文能武,塑造了《红梅记》中的裴禹、《石怀玉惊梦》中的石怀玉、《逼侄赴科》中的潘必正等备受戏迷喜爱的形象。他连续两届夺得中国戏曲黄河流域红梅大赛金奖,还曾多次随剧院出访俄罗斯、日本等国家。

作为青年川剧人,王裕仁也尝试为川剧舞台注入新点子,去年,他自编自导自演了青春版实验川剧《离恨天·审》。

这台川剧的名字和架构来源于《红楼梦》:警幻仙姑居“离恨天”之上,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剧里,来自《焚香记》《玉蜻蜓》《双魂报》三个传统剧目中的“负心汉王魁、申贵升和姚安”,穿越时空同台亮相,迎来各自的审判。有趣的是,究竟先审判哪一位“渣男”,上演哪一折,完全取决于现场观众的决定。这一设计巧妙地增加了观众在戏剧中的参与度,真正做到“沉浸式”与“随机性”,让观剧体验变得非常有趣。

王裕仁《离恨天·审》剧照

《离恨天·审》去年曾到北京、上海进行巡演,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还有观众在演出后在剧场外等候与演员合影,王裕仁感慨地表示,内容是吸引年轻观众观看川剧的关键。“我们的初衷是想以一个新戏的面貌,以更现代的时代节奏,给大家展现出传统川剧的精华。”

王裕仁说,“现在,看川剧的年轻人有所增加,但还可以更多。在创作这部剧时,我和团队不断寻找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之间的平衡点。既保留了老川剧的特点,又有创新化、现代化、年轻化的呈现方式。”

10月23日晚,川剧大幕戏《玉簪记》亮相第六届川剧节。川剧名家肖德美与弟子王裕仁分饰半场,共同展现这部经典之作。这种师生共同演出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川剧人传帮带的精神。“以老带新,这也是对川剧传承的一份责任与担当,希望年轻演员在舞台上能有更多收获和成长。”肖德美表示。

王裕仁与师父肖德美(右)合影

《玉簪记》演出后,王裕仁还做了复盘,对自己要求更高的他,认为演出没有把陈国礼导演(川剧《玉簪记》导演)传达的理念很好地表现出来,“陈导是见过老一辈人演出这部剧的,所以在指导我们时,他会清楚地说出每一招每一式出自哪位前辈。如果要改变演法,他也会告诉我为什么,陈导的每一句话都言之有物,让我心服口服。我也特别感谢师父肖德美老师对我的悉心教导,让我受益匪浅。”

王裕仁在川剧《摘红梅》中扮演裴禹

谈及如何传承与创新川剧,王裕仁坦言,他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守正人”:“我阅历尚浅,最重要的还是‘传承’。‘创新’肯定要有,但不能急于一时,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能纸上谈兵。而且守正是创新的基础,经过老师们长时间的指导和排练之后,我也终于理解我们的传统为什么那么珍贵。因为传统是由一代一代的艺术人打磨、改良之后留下来的最宝贵的精华,所以现在我要做好‘守正’,不能让‘精华’丢了。”

关于将来在传播川剧方面的打算,王裕仁表示,希望尽自己的最大能力让观众走进剧场欣赏川剧艺术,“川剧的传奇、高古、浪漫、风流是我一生想要追寻的东西,我坚信会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场观看川剧。”

红星新闻记者张世豪编辑苏静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0 阅读:7

红星新闻

简介:深度、态度、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