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林:戏曲、戏剧继承是本创新是魂

中国新闻网 2024-11-14 14:32:37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4日电(袁牟知博)“戏曲、戏剧延续至今,其文化基因和符号始终根植于我们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加上现在的年轻人群体中兴起了一股国风潮,如何结合当代审美与传统艺术形式值得我们思考。”这是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国家一级导演杜林脑海中时常浮现的思考,也是指引他走上戏曲、戏剧守正创新之路的重要路标。

杜林出生于1973年,三岁时他随父母搬至四川省攀枝花市。自小学艺的他年幼时并不太能领悟到戏曲、戏剧的意义,也谈不上热爱,青年时期他也曾短暂地尝试过其他行业。20多岁时,或许是自身成长带来的顿悟,或许是命运的指引,杜林突然找到了对戏曲、戏剧的认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追求。“既然我从小学艺,我应该为它做点什么。”怀揣着这一想法,杜林开始规划自己的艺术生涯,并计划进一步学习。

2000年,杜林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完成从戏曲导演专业学生到戏曲导演的角色转变,心底那个“应该为它做点什么”的声音再次响起,驱动他探索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向,“守正创新”似乎就是杜林和命运之手共同选中的答案。

杜林开始在工作中做一些“新尝试”,这难免会带来跟行业前辈在戏剧观上的碰撞与分歧。但当杜林查阅资料、回顾史实时,他发现守正创新之于戏曲、戏剧是一种新的表达,但并不是一种新的发展路径,“实际上戏曲和戏剧的发展始终都是在不断地进步中、不断地与时俱进中、不断地守正创新中延续下来的。你去翻看清代的资料,那时的戏剧跟现在已经是天差地别。”这一认知让杜林更坚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力所能及的有利于戏曲、戏剧传承、发展的事。”

从小戏到大戏,杜林不断尝试在表演方式、情节结构、音乐节奏、舞台呈现效果等方面寻求“传统艺术的新表达”。而对于创作方向,杜林则有自己的坚持:“守正创新是发展途径,但最终的目的是塑造人性的丰富面、光辉面。”

多年耕耘不辍,杜林打磨出历史京剧《玉珠串》、现代京剧《浩然成昆》、现实题材京剧《人间四时有芙蓉》、革命历史题材川剧《红漫巴山》《追光》等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文学奖、“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优秀作品奖、中国人口文化奖优秀作品奖(舞台艺术类)、巴蜀文艺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戏剧小品作品比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在杜林看来,创作重要,推广亦然,“要先让观众走进剧场,才能去说他喜不喜欢。”杜林的身影总穿梭在戏剧进校园、戏剧下基层、川剧普及、普惠性演出等活动中,对他而言,年轻一代对戏曲、戏剧的关注和喜爱,就是点燃他激情的火把。“现在就是最好的时代,我们戏曲、戏剧从业人员在寻求与时俱进、‘老戏新演’,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又有浓厚兴趣,这是‘双向奔赴’。”杜林如是说。

对已有的成绩,杜林不满足。起初的“如何守正创新?”在他脑海中,已衍生为“怎么做好‘老戏新演’?”“怎么把川剧技术层面的表演提高到艺术层面?”“怎么做好宣传、营销,打造IP?”……这些思考,正指引着杜林走向下一个十年、二十年。

时代的发展脉络无法预测,但杜林对戏曲、戏剧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说:“影视是戏剧的2.0版本,自媒体、短视频是戏剧的3.0版本,但本质始终是1.0版本的戏剧。戏剧就像手工制品,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大量机器制品,但手工制品也因此变得更为珍贵,戏剧的未来也会如此。”(完)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