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丹丹欧戈
翻开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画卷,起笔不凡,落笔精彩。抓项目、促招商、兴产业、惠民生……今年以来,呼伦贝尔市紧密结合战略定位和发展实际,铆足劲、拉满弓、齐发力,推动“六个工程”落地落实,着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发展动能更加强劲,释放经济新动能。
呼伦贝尔市多措并举抓好政策落地工程,相关部门围绕国家政策导向逐条研究谋划、科学分析研判、精准汇报对接,积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要求,全力做好政策研究、项目谋划、资金争取等各项工作,提高谋划项目能力和水平,紧盯重要政策“窗口期”,打好资金争取“提前量”,确保将政策红利变为项目落地。
生态建设,久久为功。提到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至关重要,新能源建设是“五大任务”的题中之义。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依托沙区光热和林草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沙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采用高效先进的光伏技术和产品,促进全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防沙治沙工程项目中,因地制宜融入经济林果、饲草料、草药等产业,提高防沙治沙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赢”的美好愿景。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生态旅游,提升沙区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出了切合自身实际的治沙模式,铺展人沙和谐新画卷。
“温暖工程”是呼伦贝尔市聚焦百姓生活实际需求、解决城市紧迫问题重点实施的民生“一号工程”。呼伦贝尔市严格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停暖即开工”“开化即开工”的要求,打好提前量,科学安排施工时序,做到能开工尽快开工。在巩固现有成果、确保供热稳定安全的基础上,着力构建智慧供热、清洁供热、长距离供热新格局,紧盯群众家门口的热力交换站和三级管网,地企联动推进访民问暖、冬病夏治,集中谋划实施改造项目40余项,总投资16.83亿元,聚力解决供热顽疾,全面提升供热质效。
讲诚信守信用是社会和谐之本。年初以来,呼伦贝尔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诚信建设工程工作部署,着力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竞争开放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谐健康的诚信环境、充满生机的创新环境、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大力营造重信守诺的浓厚社会氛围。在市本级和14个旗市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了“诚信建设投诉”窗口,集中受理政府部门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招商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产业扶持、政府投资等领域承诺事项的违约失信行为的投诉建议。
在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中,呼伦贝尔市紧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步伐,围绕“两件大事”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全面落实“科技兴蒙”行动。2024年初,呼伦贝尔市认定自治区科技领军企业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21家,提前超额完成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一个个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基地、企业研发中心、孵化器鳞次栉比,创新平台载体已成为支撑现代化呼伦贝尔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没有大开放就没有大发展。为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贡献力量,呼伦贝尔市积极主动融入自贸区创建工程,推动满洲里边民互市贸易先期试点,推动综合保税区晋位升级,推进智慧海关、智慧口岸建设,加大“单一窗口”推广应用力度,抓好中欧班列提质扩容,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扩大开放新路径。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一幅幅披坚执锐、奋勇前行的暖心工程图景,正在呼伦贝尔大地上跃然呈现。一张张勇于探索的民生画卷,换来一项项可推广、可复制的“呼伦贝尔经验”。这颗北疆明珠,正描绘经济砥砺前行、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绘就呼伦贝尔市高质量发展“山河图”。
施工人员修缮老化管网白斯琴阿古达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