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云山下,宝溪两岸,龙泉宝溪乡溪头村呈现出两个迥异的世界——古龙窑、青瓷作坊、水碓勾勒出底蕴深厚的传统人文风貌,竹建筑群、当代青瓷艺术馆、双螺旋石拱桥等则营造出开放包容的创新人文意境。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交互生长、和谐共融,构建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独特样本。与此相呼应的,是如今村内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活跃态势:
清晨,静谧的村庄被“忙碌”唤醒,古龙窑旁传来窑工搬运匣钵的脚步声,青瓷作坊里则传来水车滚动、水碓敲打的声响;每个阳光和煦的午后,龙泉话、普通话夹杂着各国语言的问候,是这里最常见的风景;曾经离家的村民现在回村创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起,成为绿水青山生活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路走来,可以清晰地发现,开放包容、守正创新是溪头村圈粉世界的主基调。
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溪头村的美,并不囿于自然山水之形。
作为近现代龙泉青瓷传承地,这里的传统文化同样令人难以忽略。
走进溪头村,沿着村道一路前行,只见满眼翠色,随处可见的瓷片小道、青瓷微景观等文化元素,无一不在诉说历史。依山而建的7座古龙窑,是现今世界上保存完好的最大古龙窑群,它们历经风雨、窑火不息,一直“活”在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中。
连日来,在名为“陈家窑”的龙窑前,68岁的窑工周先有忙着整理经过素烧成型、上釉后的瓷坯,并一件件装入匣钵,放入作坊旁的龙窑里。
周先有出生于宝溪,从事窑工已有50多年,对传统龙窑烧制情有独钟。他告诉记者,虽然龙窑烧制时间长、准备工作琐碎,但仍被众多青瓷传承人视为“重要的仪式感”,因为“它能让我们记住并传承龙泉青瓷文化的辉煌与风采”。
事实上,当地政府也在精心守护着龙泉青瓷,让它既接地气又富有活力。从2017年起,宝溪乡整合“世界最大古龙窑群落”“龙泉青瓷大师村”等文化资源,重燃了封停多年的古龙窑。为了让古龙窑得到充分利用,龙泉市文广旅体局和溪头村牵头组织相关人员成立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研究会,把古龙窑承包给协会后,再由协会统筹每座古龙窑的使用。
如今,溪头村每周都会推出“不灭窑火”龙窑烧制活动,以艺术化的方式再现传统龙窑点火、开窑等场景。“能用古龙窑烧制青瓷”使得溪头村成为龙泉各青瓷大师争相前往的“宝藏村”。很多在外烧制青瓷的师傅也纷纷回村烧制青瓷,并吸引了众多游客。渐渐地,这个偏远小山村热闹了起来。
窑火重燃,映照着中华文脉的赓续创新,不仅吸引了大批国内游客,还连通着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
今年10月,在“龙泉论剑·万邦造物”中外艺术家青瓷艺术共创活动举行期间,4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位国际艺术家组成了文化考察团来到了溪头村,参观了国际竹建筑群,并体验了一场“不灭窑火”传统龙窑开窑仪式。
尽管语言不通,但艺术相通。怀着对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尊重与热爱,龙泉青瓷匠人小心翼翼地准备开匣,现场观摩的国际艺术家们也屏息凝神,享受这场难得的“文化盛宴”。当匣钵被缓缓打开,一件件温润如玉、釉色厚重的青瓷作品展现在大家眼前时,国际艺术家们也激动地鼓掌喝彩。
“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这种仪式,这里的文化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我们与丽水亲密接触。虽然我在龙泉的时间很短暂,但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这里。”来自法国的陶艺家COLLEUYannCyril被选为幸运嘉宾,亲自参与取下了一块窑门窑砖,并获赠了一件精美的龙窑青瓷作品。他表示,龙泉是一座非常适合艺术创作和生活的城市,希望有机会能到龙泉工作。
龙泉青瓷是中国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非欧各国。如今在溪头,龙泉青瓷再次从中国走向世界,仍然引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共鸣,优秀文化的价值,可见一斑。
充盈乡土的美学意蕴
在这个充满文化底蕴的村庄里,“不灭窑火”吸引了国内外游客、专家学者的目光,溪头村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如果将时间回溯10年,在溪头村里遇见外国人还是件稀罕事,但最近几年,这里的“洋面孔”越来越多,村民们也早就习以为常。
为何溪头村越来越有“国际范”?其实,这一问题的答案在村里就能找到。
漫步在溪头村,你能看见两种风景,一边是历经岁月沧桑的古龙窑群,吐纳着人间烟火,演绎着从泥土到艺术的华丽转变;另一边是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创新活力与开放姿态。原来,接轨国际并非空穴来风,溪头村早已对此进行过有益尝试与探索。
2013年初,知名策展人葛千涛带着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等8个国家的11位建筑师来到宝溪。在龙窑边的漫山竹林中,他们与当地村民对话交流,被中国乡村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环境深深打动。
“世界上有很多双年展,我们也想在溪头村做一个在地的双年展。”设计师们遵循着自然界最朴实的理念,“好的建筑一定是与自然和谐相融,就像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于是,竹建筑的构思应运而生。
2016年10月,国际竹建筑双年展盛大开幕,16座以竹为主要原料的单体建筑让人眼前一亮。记者了解到,国际竹建筑双年展从规划到营建,都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竹建筑从营建之日起,便融入了村庄,成为了村庄的一部分。
策展人葛千涛在一座石拱桥上进行了创作,桥的两端,古村落与当代艺术村落遥相对望,一座桥将东方传统与世界艺术连接了起来。走过石拱桥,小路两旁是陶艺家工作坊和传统青瓷作坊,当代青瓷艺术馆、竹坞·童心体验屋、精品酒店等则零星散布在艺术村中。
双年展的口号是“场所精神、乡村建设”。这也为溪头村的发展打开了思路。渐渐地,当地村民因参与建设,也理解了建筑师的设计构思,并将这些构思不断移植到一间间新的民居和民宿中。
“我将民宿取名‘陌上归人’,也是对自己思乡之情的呼应。”紧挨着陈家窑窑尾的,便是叶柏青的民宿,从公区到客房,再到休闲空间,随处可见青瓷元素,充满了设计巧思。他笑着说,一座富有文化气息的民宿,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在乡间田野留下美好的乡愁记忆。
不只是叶柏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这场乡村文化振兴的探索。随着国际竹建筑双年展项目的不断推进,溪头青瓷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青瓷感兴趣的人,可以到青瓷工坊学习拉坯制器手法,分享烧窑心得体会;在新建的景观桥上,会有一场场别具风情的乡间晚会,开启一种新的乡村社交方式。
在此后的日子里,这样的故事不断发生。多种元素和谐而融洽,这座原本平凡无奇的小山村,逐渐变得灵动而有生气。
开放包容的乡村环境
一个乡村要走向世界,需具备更开阔的视野、更创新的思维和更包容的态度,并辅以专业手段。
溪头村也早早琢磨起了“运营乡村旅游”的大文章。2021年,溪头村引进丽水禾田曼谷旅游开发公司,成立“一村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全村2145名村民都成了股东。
由此,“一村人”全面开启“政府托营+村庄经营+市场运营”模式,共同经营管理村里的星空帐篷酒店、国际竹建筑、古龙窑等乡、村两级经营性资产和宝溪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通过整合村内旅游资源进行营销,短短三个多月,“一村人”经营收入就超过了35万元。
位于“八棵树公园”旁的“星空帐篷”基地,是溪头村实现共富愿景的一个载体。这个项目由村集体出资、旅游资源由全体村民共享,自2021年对外营业以来,很快便成了网红打卡地,吸引着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事实上,“八棵树公园”也是溪头村迈向共富的力量源泉。从当年的成片违章建筑,到如今的如织游人,每每谈起村庄的变化,溪头村民总会从建设“八棵树公园”说起。2008年,当村两委提出想在村口建一个主题公园时,立即引来了村民的反对之声。面对质疑,村两委班子迎难而上,仅用十天就将村口的违章建筑全部拆除。在之后的一个月里,村里多次邀请村民参与规划设计。很快,村民的主人翁热情被全面激发。
在溪头村,无论面对任何挑战,接纳和包容的态度总能让村庄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这种群体情绪认同也一直保持到今天。
借助“不灭窑火”“国际竹建筑”等文化窗口,越来越多的投资商将目光聚焦在宝溪。今年7月,来自上海的投资商王勤刚带着团队来到溪头,成立了龙泉市咏蛙谷景区开发有限公司,与村集体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全方位经营乡村旅游资源。
“文化底蕴深厚的溪头村,充满了发展机遇和空间”,在王勤刚看来,溪头村的乡村旅游还能再向前一步,迈向更广阔的市场,“当地的特色文化正是溪头脱颖而出的关键。村庄接轨国际,并非要重塑外形,而是要以最具乡土性的文化元素和最具创新性的思维,作出最受大众认可的表达。”
同样作为“外来者”的陈建芬十分认同王勤刚的观点。来到溪头10年,陈建芬学会了揉泥、拉坯、素烧、施釉等工艺流程,逐渐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拥有一家青瓷工作室的主理人。
陈建芬眼中的溪头村,是一个有着“可学习的东西很多”的乡村,这里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的创意,一旦深入了解,便无法自拔,“但溪头村总有自己的节奏,这种节奏并非闭门造车式的,而是信而有征的、吐故纳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