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食品安全和营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介绍,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国家卫生健康委持续强化推进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评估和营养健康工作,聚焦群众健康需求,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奶和奶制品对于营养健康十分重要,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现场提问:对于家里有上班族、老人、小孩的家庭来说,应该如何挑选适合各自需要的奶和奶制品?
对此,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一个基本原则是,无论哪类奶制品其实都是好东西,都可以购买和挑选。
不建议生长期儿童吃脱脂或低脂类奶制品
杨月欣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从营养角度来看,对如何挑选奶制品,专家通常有以下几个提示:
第一,对儿童和老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挑产品时要看营养标签,特别是对一些有特别设计配方的产品,还需要看营养标签、看配方。挑选的时候,如果给孩子买,就挑选那些有标记的或写着适合儿童的,就没有什么问题。
“另外,对于孕妇来说也是如此,因为也有一些专门针对孕妇的产品,都可以找相应的标签,找适合这个年龄段或这个生理阶段的产品。”
她强调,对于儿童来说,一些减油、脱脂、低脂的产品并不是很适合,因为孩子是在生长发育的阶段,需要很高的能量和更多的营养素,“所以如果买脱脂或者低脂的奶粉,脱掉了脂肪,脂肪里头是能量,也是孩子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来源。”杨月欣表示,很多老人都患有一种或者多种的慢性病,所以在挑选奶粉的时候,除了看特别的配方,也要看看营养标签的脂肪含量,跟其他的标签比一比,有没有写脱脂等提示,这是非常必要的。
拓展资源保障食物供应的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供老百姓选择的新食品原料也在变多,“大食物观”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针对“大食物观”理念,卫生健康部门将有哪些举措,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田建新表示,“大食物观”要求多用途开发食物资源,满足群众多元化饮食的需求,同时提高食物安全供应的韧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要扩充食物资源。
田建新表示,结合卫生健康部门的职责,第一方面,要聚焦拓展资源,保障食物供应的安全。“十四五”以来,一共受理“三新食品”的审批543个,所谓“三新食品”,包括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和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审查批准的有270个,其中今年批准的有43个。
田建新表示,这些批准的“三新食品”里,有一些典型的是新食品原料,比如说酵母蛋白,就是首个批准的微生物来源蛋白质,是“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的典型。酵母蛋白批准以后,据了解,一年之内它的产值就达到8000多万元,这是向科技创新要食物资源。
与此同时,还要向传统要食物资源。有些物质传统上既是中药材,也可以食用,叫作“食药物质”。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地黄、麦冬、天冬、化橘红这4种物质增补为食药物质,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中国特色的食物资源。以化橘红为例,在广东省一地涉及的企业就有1500多家,产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此外,围绕开展“三新食品”审批,有关部门聚焦改革创新,破解审批难题,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生物制造类食品加速发展,有的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赛道。为了适应有关方面新食品原料审批的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农业农村部通过先期试行、循序推进的方式,逐步建立起跨部门协作的协同审查机制,解决了安全性审批落地的问题。
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建立了生物制造类食品的关键安全性评估技术。根据不同原料来源和工艺,实行分类审批管理,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比如批准的母乳低聚糖,是当前国际上婴幼儿配方食品里面营养强化和产品迭代升级比较重要的一个添加成分。再比如透明质酸钠、甜菊糖苷等产品获批以后,我国相应的生产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主要的原料出口国,促进了产业的多元化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