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写好“水文章”用心守护“最美山岭雕刻”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11-15 09:11:43

初冬清晨,元阳县牛角寨镇果期村委会平安寨村旁的哈尼梯田云雾缭绕,阳光洒向大地,稻田一片金黄。

一大早,马有明就溯水源而上,巡视梯田水沟的情况。平安寨位于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马有明是当地“沟长”,也被称为“赶沟人”,负责维系梯田中的水源畅通和灌溉用水分配。

大地为底,梯田为墨。1300年前,哈尼族人几经迁徙来到哀牢山上,靠着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哈尼梯田这片“中国最美的山岭雕刻”,由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出自然生态循环系统。作为集自然、经济、文化、社会于一体的复合稻作系统,哈尼梯田传承千年的精密农业、林业体系令人称奇。

“梯田的‘四素同构’系统借助森林中常绿阔叶林植被以及植物根部吸收、贮存水源,为山腰的村寨提供生活用水,又为村寨下方的梯田灌溉提供水源,最后在低地的河谷中交汇成河流,再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输送回森林,实现循环往复。”元阳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队队长李金介绍。

哈尼梯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壮丽奇观的背后,森林和水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水流如血液、沟渠如血管,缺少了正常输水,整个系统将无法正常运转。

申遗成功以来,哈尼梯田遗产区累计恢复生态植被25.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3.5%上升至63.8%,恢复灌溉沟渠140余条451.3公里,积极探索建立哈尼梯田遗产区森林保护机制,不断完善护林员及林地补偿制度。元阳县实行沟渠管护村民自治,恢复推行传统的木刻分水法和“赶沟人”制度。

“‘赶沟人’一般由村民按照热心公益、正直公正、责任心强的标准推选而出,政府计划逐步将其纳入公益性岗位。”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元阳管委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哈尼梯田遗产区已修复建设灌溉沟渠80公里,共有256名“赶沟人”为梯田服务。

“人的命根子是田,田的命根子是水,水的命根子是森林和树木。”“四素同构”的哈尼梯田,是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哈尼族传承的“天人合一”理念,与现代的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不谋而合。

多年来,红河州积极构建权责一致、监督有力的保护管理机构体系,聚焦遗产要素保护、非遗保护传承、生产方式发展、农民增收致富4个重点,实施旱化梯田修复、田间道路修建、灌溉沟渠修缮、传统民居保护等7类项目,全要素保护梯田,建立长效机制“挂牌保护”传统村落,沿用“赶沟人”“木刻分水法”等传统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力守护好千年梯田的良田沃土、绿水青山、农耕文化和哈尼家园,让“云上梯田”焕发新活力。

“从村寨布局、森林文化到梯田耕作中的‘三犁三耙’‘木刻分水’,都很好地体现了哈尼族认识自然、尊崇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红河水利局副局长夏权斌表示,通过持续兴修水利设施与加强森林湿地保护,进一步涵养好水源,加大遗产区居民生活生产用水供给,对保护哈尼梯田意义重大。

据介绍,为解决哈尼梯田季节性供水量不均衡以及“人田争水”的突出矛盾,红河州及元阳县已在遗产区累计实施东观音山水库、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及巩固提升项目等多个水利项目,以及200多件农村饮水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持续加大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实现遗产区6.6万名群众由天然水域取水到集中工程供水的历史性突破。

元阳县设置“县、乡、村”三级河长69名,各级河长均按时按质按量开展巡河工作,累计巡河1494余次,强力推动哈尼梯田核心区河湖管护工作。结合人居环境提升,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清河行动”河湖“清四乱”,今年已在遗产区主要河库开展清河行动20次,发现四乱问题4件、销号4件,确保问题动态清零,清理各类垃圾25.6余吨、清洁河道30余公里,有力提升河库环境。

未来,元阳县将进一步落实属地责任,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哈尼梯田日常巡河,强化保护与治理举措,推进“一河(湖)一策”实施,及时解决问题,努力守好哈尼梯田,切实做到守水有责、守水负责、守水尽责。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沿河沿库源头水污染农业农村面源治理,持续开展“河长清河”“清四乱”等专项行动,保障哈尼梯田周边环境整洁。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饶勇

审核:普娅鑫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