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束光比喻研发量子计算机一线科研工作者;那么,这束光外还有一群为量子计算机应用保驾护航的“幕后英雄”。
29岁的王翰逸就是其中一位。
这位一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完成本科到博士学历的年轻人,于今年入职坐落在合肥高新区的中电信量子集团。在此,他迎来了一个新的职业——量子计算机调试工程师。“本科时我读的是原子分子物理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的是量子信息物理学。”在王翰逸的认知里,量子计算机已经进入产业化的实用阶段,选择这个岗位,也正是看中了量子计算的未来。
量子计算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计算方式。“它是用量子比特代替传统计算机中的二进制比特,正因如此,比起传统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的算力呈现指数级领先。”王翰逸表示,这就好比现在的计算机相对于旧时的算盘。
不过,量子计算机不是为了取代经典计算机,其诞生初衷是解决一些经典计算机难以处理的问题,在这些特定问题上展现出的绝对优势,被称为“量子优越性”。此前,中电信量子集团发布“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就旨在推动量子计算在新材料开发、新药创制、气象模拟等场景应用。
而一台量子计算机要真正实现产业应用,还需要过一道关。量子计算机调试工程师可谓这个关的“把关人”,专门从事量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调试、性能优化和故障排除的专业人员。“我们的工作就是保障一台量子计算机能最终胜任它的岗位。”王翰逸解释道。
一句简短的定义,并不能“定义”王翰逸的全部工作。“其实,这个工作是跨学科的,需要涉及量子物理、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王翰逸表示,他们需要对量子计算机进行硬件调试、性能优化、故障排除、参数校验等一系列操作,其周期很长,“有时一两个月或者更长”。
全国量子看安徽,安徽量子看合肥。受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包括量子信息在内,一些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在合肥不断涌现。
当前,合肥已集聚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66家,居全国首位,量子信息产业相关专利数量居全国前列。合肥高新区云飞路,也被称作“量子大道”,一批量子领域骨干企业密布,一个新兴量子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
“让技术用起来”,在合肥,量子信息重大产业化成果正不断涌现,“量子密话”等一批实用量子安全应用加速迈向市民生活。
以中电信量子集团为例,该企业已经初步形成“通话+量子”“网+量子”“云+量子”“平台+量子”四大业务方向,以及“DICT+量子”全场景能力体系;尤其在量子计算领域,最新消息显示,当前,该企业忙于搭建一台高性能超导量子计算机,为后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构筑更好的底座。
“未来十年,或许就能诞生不犯错误或是具有主动纠错功能的大型量子计算机,那时候我们这个岗位可能也就功成身退了!”王翰逸在畅想量子计算机未来发展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