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成为美丽库区永续发展最鲜明、最厚重的底色——三峡库区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2024-11-15 14:46:50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郭鹏

今年是三峡工程开工建设30周年。

10月中旬,《民生周刊》记者参加水利部“新三峡新库区”主题采访活动,走访了三峡坝区、湖北兴山县,以及重庆云阳县、万州区等地。通过三峡后续工作高效展开,如今的库区,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三峡移民群众通过生态农业、旅游等新兴产业,实现了安居乐业,日子越过越好。

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副司长王治华介绍,三峡后续工作坚持生态优先,把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压倒性位置,统筹考虑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持续抓好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和系统治理,“让绿色成为美丽库区永续发展最鲜明、最厚重的底色”。

▲船舶行驶在环境优美、生机盎然的长江西陵峡秭归县水域。(图/郑家裕)

滨江见江,近水亲水

地处三峡库区的云阳县是一座异地选址搬迁的移民县城。三峡水库淹没县境面积123.58平方公里,淹没乡镇25个、城镇23座,综合实物淹没指标占库区的1/8,累计完成移民搬迁安置16.5万人。在完成老县城移民迁建任务后,城市运行管理成为这里的难点和重点。

云阳县水利局局长周道吉说,库岸不稳,蓄退水容易引起塌岸等安全隐患;生态不佳,植被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还有垃圾入江;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则成为当地百姓的一大遗憾。

2011年以来,云阳县紧扣“安稳发展、生态环保、防灾治灾”三大目标,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累计实施三峡后续项目555个,实现了基础设施大完善、生态环境大改善、公共服务大改观和地灾防治大提升。

在生态环保方面,云阳县在工程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同时,注重融入地域文化,建成沿县城滨江岸线33公里的环湖绿道,不仅解决了城镇库周安全、水土流失和消落区脏乱差等问题,还为市民提供了公共休闲空间和应急避难场所,滨江生态隔离带有效除险清患,提升了长江水生态环境。

如今,在云阳县网红打卡地月光草坪附近的一处江面上,市民刘小红和丈夫只要有时间,就会到这里畅游长江。“江水越来越清,亲水玩水已经成为当地人的日常。”

不远处,55岁的“清漂人”王金德正在清漂船上作业,工作任务是将江面漂浮的树枝、水生植物、生活垃圾等固废物打捞上岸。“以前一天要捞三四船,现在三四天才能捞一船。”

三峡移民迁建和后续规划给包括云阳县在内的库区城市,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基础、城乡面貌、群众幸福指数质的飞跃。

“我们的城市实现了科学重构。”周道吉说。

近些年,为了筑牢三峡库区生态屏障,水利部联合相关部门围绕抓好水质源头治理、抓好流域综合治理、抓好生态系统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库区内重点片区林草覆盖面积增加近5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9%,保土保水能力进一步增强;实施岸线环境综合整治687公里,消落区生态功能不断改善;三峡水库清漂能力持续增强,基本实现漂浮物不出境的“江清岸洁”目标;人工增殖放流各种鱼类共6亿尾,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让母亲河永葆生机与活力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分布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对维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由于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环境污染等因素,严重威胁长江物种资源的生存,长江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

“三峡工程不仅是水利工程,也是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重要实践基地。”三峡集团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的内设科研机构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博士杨菁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中心累计放流10余种长江珍稀特有鱼类超过2500万尾,其中放流中华鲟超650万尾,长江十年禁渔期间长江鱼类自然种群资源的恢复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与运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2007年设立的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同样是三峡集团公司生态环保科学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开展了三峡集团水电开发区域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调查,累计保护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达到1950种3万余株。

与此同时,该所先后攻克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丰都车前等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繁育和野外回归技术难题,采用植物组培、播种、扦插等方式累计繁育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26万余株,并将5.7万余株培育的特有珍稀资源性苗木回归至长江两岸,目前长势良好。

“随着三峡后续工作的持续推进,库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未来,三峡将继续以生态保护为核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让母亲河永葆生机与活力。”王治华说。

记者观察: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巍巍大坝横跨长江两岸。

站在三峡大坝坝顶,眼前这座举世瞩目的水利枢纽工程,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长江之上,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记者仿佛觉得自己置身于人类智慧与自然伟力的交汇点,真切地感受到何为“大国重器”。

走进三峡库区,那份震撼更是直击心灵:满目青翠,山峦起伏,碧波荡漾,处处散发着自然的活力。三峡后续工作实施十余年以来,造就了一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和库区生态环境的持续修复,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各种珍稀鸟类和野生动物在这里找到了安全的栖息地。

除了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三峡库区还通过后续工作迎来了众多项目的落地生根。这些项目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库区人民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在库区的一个小镇上,街道上人来人往,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让居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站在库区高处,俯瞰这片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热土,让人不禁感慨:三峡工程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项造福人类、惠及子孙的民生工程。它让长江水得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让库区人民在绿水青山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三峡坝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对人类智慧与自然伟力的最好诠释,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力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上,三峡库区将继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23期、11月11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