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区里潮流新|《日出》照亮天津,“沉浸式”演绎文旅融合新风尚

中国新闻网 2024-11-17 15:12:46

中新网天津11月17日电(刘越)刚过下午两点,天津市大铜钱广场便已人潮涌动。

11月的秋风挟着黄叶,吹过古朴的惠中饭店。忽然,人群中央走出一位着灰色长衫、拎着皮箱的俊秀青年。他站在原地张望了片刻,俯身询问一旁的陌生人:“请问,您听说过陈白露小姐吗?”

“您知道她在哪吗?”

得到答案后,青年涩然一笑,转身离去,米白色围巾随风飘扬——别误会,以上并不是哪部民国剧的拍摄现场,而是话剧《日出》在天津街头的一场“沉浸式”演出。

老剧新演,我们看到了曹禺笔下百年前的天津往事与风土人情,在如今“新新”向荣的模样。

惠中饭店下《日出》老剧新演

11月16日,“老街区里潮流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团的成员们来到天津市和平区金街采访调研。复古“铛铛车”一路穿过繁华街景,富有历史气息的各色建筑令人目不暇接。

天津被誉为“话剧摇篮”“曲艺之乡”。20世纪30年代,著名剧作家曹禺以位于天津的惠中饭店为背景,写出了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瑰宝《日出》。

当满载记者的车辆停在惠中饭店楼下后,伴随“玫瑰玫瑰我爱你”的旖旎音乐,《日出》中那位风情万种的“陈白露”华丽登场。黄包车夫拉着穿旗袍、执洋扇的俏佳人转了一圈,独属于老天津的滚滚红尘与纸醉金迷扑面而来。

随着剧情的推进,“张乔治”“潘月亭”“王福生”“小东西”等人物陆续登台。向观众抛媚眼的花花大少、穿着粉西装的油头小生、嘤嘤哭泣的可怜孤女……不过两三米的距离,让演员的表演愈发生动鲜活,也让观众愈发沉浸其中。

“你看看这边,你看看那边”“她进这个屋子里了”“搜!我看她往哪跑”……现场,几位观众临时客串起抓捕“小东西”的“打手”来,好好过了一把戏瘾,引发哄堂大笑。观众忽而是欣赏剧作的看客,忽而又成为剧作中的角色,打破了观看和表演的边界。

而当陈白露站在二楼的露台上,独自剖白内心时,不少观众都红了眼眶——“太阳出来了,黑暗留在后面,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这段话,同样是“陈白露”扮演者王知羽最喜欢的一句台词。“因为惠中饭店是曹禺先生创作《日出》的地方,能够在这里演出这样一个经典故事,是非常难得的体验。每次演出到最后一段,望向饭店的时候,心里总是最感慨、最感动的。”

散场时,不少人热烈讨论起这场话剧的新颖特别来。和平区的居民刘大妈对记者说,第一次这么去看一场戏,没想到自己也能化身“剧中人”,和主演们一起体味百年前的世情百态。

而作为“打手”的一员,大学生小赵给记者展示了“群演”的台词条。他笑称,自己原本是周六过来凑凑热闹,看看演出,没想到还接了个“有台词”的活。

“挺高兴的,也很兴奋,感觉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一种参与感和荣誉感。”他直言,和常规话剧剧场不同,这里的互动感更强,观众的注意力也比较聚焦。

“因为大的话剧剧场里,可能有些人不是特别感兴趣,就会玩手机。但在这里,大家都很专注地去看话剧,有一种沉浸感。”

“沉浸式演艺”助力文旅行业新发展

“沉浸感”三个字,道出了这一折《日出》,让天津人文景区变身“城市剧场”的关键。

一众主创对此有话要说。王知羽谈到,“沉浸式”演出的优势在于跟观众的距离拉近,打破了戏剧表演的“第四堵墙”,同时大幅提升了演员的随机应变能力。

饰演“张乔治”的演员何子雨也是深有感触,作为开场主要演员,他需要迅速拉动现场气氛。放电、对话、抛媚眼,“张乔治”与观众的互动形式五花八门。而当西装革履的他握住一位场外女观众的手,两人现场“飙戏”互诉衷肠时,引发的起哄声与笑声经久不绝。

何子雨笑称,一切技巧都是在摸索中实践出来的。最开始,主创们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如此近距离的观众,尝试过合照等方式炒热气氛,但都效果不佳。

“最后,我们决定以一个热闹的舞会开场,跟大家打声招呼,营造气氛。作为话剧演员,我们会用200%的热情去面对观众,希望能通过这种形式的演出,让更多人感受到话剧的魅力,也希望能够为天津的文旅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近年来,新兴商业业态兴起,“沉浸式演艺”在文旅行业持续火热。国庆假期期间,天津市顺势推出“无处不沉浸打卡CITYSHOW——戏剧之城国庆文旅”活动,围绕天津金街、睦南公园、官银号等人文景区,根据不同点位的环境氛围与建筑风格融合不同戏剧元素,将城市打造成“戏剧沉浸式大舞台”。

其中,在惠中饭店旁边上演的《日出》赢得了广大游客的热烈反响和积极参与,迅速“出圈”。为此,天津市政府积极回应网友的意见建议,将和平区金街大铜钱广场打造为一个标志性的常态化沉浸式演艺区,每个周六和节假日(极端天气除外)的下午2:30,《日出》等经典话剧都将在此上演。

“(这种方式)可以把天津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戏剧的方式传递给游客,让大家爱上天津。”《日出》演出方、天津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李阳曾表示,天津有很多特色景观与建筑,如解放桥、李叔同故居纪念馆等,“这些知名场地可以呈现出天津不同时期的故事,感受‘完整还原’版的戏剧。”

“盘活”老街区创新文旅表达方式

“沉浸式”玩法的“高歌猛进”,离不开天津市在文旅赛道的布局。

10月22日,天津市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会议暨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会议明确,要加快建设都市型、体验式、年轻态、人文韵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把握体验式需求,增加高水平、高品质供给,提升沉浸式、融入式体验,加强精细化、文明化服务,顺应年轻态趋势,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引领消费新时尚,打造旅游休闲新热点。

在此次活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媒体团成员们对此深有所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金秋夜晚,在位于海河北岸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内,记者们参与进入到“叔同之夜”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中,通过主线剧情解谜、支线任务打卡等多种游戏玩法,了解天津特色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走进了叔同先生的一生。

曹禺故居里,沉浸式感观戏剧《寻找戏剧家》正在上演。观众不再被动听取讲解员的介绍,而是蒙上眼睛,利用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还原角色,更加生动地了解曹禺先生的人生历程和艺术创作成就,领略其家国情怀和精神风范。

此外,媒体团还有幸见到越来越多的天津老建筑、老街区“开门纳客”的盛景。劝业场历史文化街区经由有机更新、提质改造、招商运营,转变成而今集传统与新潮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棉三创意街区在保留老厂房既有特色的前提下,导入娱乐、餐饮、文旅等业态,实现了工业记忆向文化创意的转变。

著名的意风区更是实现“逆生长”,通过对名人故居的升级改造、“钟书阁”等亮点项目的开发建设、提升街区颜值、引入更多消费场景等方式,华丽变身成为富有年轻力、烟火气的青年活力聚集区。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天津市成功将传统街区与现代文旅相融合,打造出了一系列文旅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更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体验。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天津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城市气质特色鲜明,古今荟萃、中西合璧、开放包容。老街区里潮流新,在保护与更新的双重奏中,天津的老街区焕发出新生机,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名片,更是未来文旅发展的生力军。

真正的文化自信源自对历史的尊重与珍视。天津老街区虽“老”却“潮”,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新篇章,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完)

0 阅读:5
中国新闻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新闻网—梳理天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