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30万年的贵州丨遵义海龙屯:万安关的“石头史书”

国之战略设省而治—明代贵州

海龙屯,又名龙岩新城、龙岩囤、海龙囤,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囤村西北的龙岩山,东南距遵义老城30里。2001年6月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7月与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以“土司遗址”之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与周边交恶,在朝廷或剿或抚的争论中,事态不断恶化。万历二十七年(1599),杨应龙血屠綦江,万历帝下令征伐。二十八年(1600)二月十二日,24万明军八路并发,直指播州。四月十六日,杨应龙退守海龙屯。十八日,明军合围海龙屯。六月初六日,明军陷囤,应龙自缢亡。此即震惊朝野的“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役,前后历时114天,其中攻打海龙屯近50天。此役终结了杨氏对播州700余年的世袭统领,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冷兵器与火器的对决之一。“万历三大征”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史家有“明亡于万历”之说。

海龙屯环山垒墙,东西设关。经考古发掘清理,城址可分为内城与外城。城内建筑以中、左、右三条轴线,由低往高渐次抬升进行布局,占地近2万平方米。周缭以墙,城墙用石就地取材,总长约5公里,其所围合的面积近38万平方米。囤东(前门)尚存关隘(城门)6道,自下而上依次为:铁柱关、铜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太平关)。囤西(后门)尚存关隘3道,自外而内,依次为:后关(又称头道关或土城门)、西关(又称二道关或月城门)、万安关。合之共9关。

万安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是囤西三关中最内一关,为大城西门。关座与两侧城垣连为一体,城垣外陡内平,南北两端设墩台。关座高出城垣约2米,北侧设踏步上下。

屯顶在此突然收成狭窄的空间,容易形成易守难攻的防御工事。关口以石材错缝搭接砌筑而成,石灰糯米浆粘结,军事防御性极强。

万安关石匾尚在,但风化较甚,仅横书的“安”“关”两大字局部模糊可辨,两侧题记与落款无存。

图为万安关遗址出土的青花五爪龙纹靶盏。靶盏,造型与高足杯相似,略大,上半部为盏,下半部为一长柄足。其应是陶豆或铜豆演变而来。

图为万安关遗址出土的青花婴戏纹碗。婴戏图是中国瓷器装饰纹样之一,较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瓷上。明代中期景德镇瓷器装饰婴戏题材,以郊外婴戏和庭园婴戏最为常见,应是受到明代中期人物史实风俗画盛行的影响。婴戏图内容多样,以戏莲、放风筝、放花炮等多见,人数也不尽相同。

制图:王珺璐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

开馆时间:2月3日起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正常开放,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贵州省博物馆1、2、3楼3个展厅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