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梁思成找到中央,提议将人民大会堂建设在五棵松,可就在中央考虑之时,苏联专家却急匆匆地找上门来,大叫:“绝对不行!”
1945年,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中召开。 看着这么多人挤在一起,毛主席十分感慨。 当着全国代表的面,他说,等将来革命胜利的时候,一定要建造一座能够容纳一万人一起开会大大礼堂。 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建设都需要花钱。 因此,大礼堂的建设一直没有提上日程。 不过在1949年,建筑师梁思成提议,将大会堂建在五棵松。 新中国成立之后,五棵松成为了中共中央的办公驻地。 相比北京古城来说,这里的设施要更加繁华一些。 因此,按照这个布局,他认为大会堂这个庄严神圣的地方,也应该建在这里。 不过,苏联过来帮助建设的专家却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想法。 他认为应该将大会堂建设在天安门广场。 他们的想法也非常有道理。 将大会堂建设在老城区,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 新城区市政设施之所以完善,其实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当年国民党和日伪军的建设。 但是在解放之后,我国围绕着天安门进行了一系列建设。 比如建设人民英雄纪念碑、将太庙改为文化宫等。 将大会堂建在老城区,也能够了拉动这里的发展。 而在老城区,天安门广场是毫无疑问的中心。 最终,经过会议讨论之后,北京市建设局采纳了苏联专家的建议,将地点定在了天安门广场。 直到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我国的经取得了很大发展。 因此,万人大礼堂的建设再次被提上日程。 一直到1958年8月份,毛主席终于拍板,正式开始万人大礼堂的筹备建设。 并且这个大礼堂要在1959年10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为祖国母亲十周岁生日庆生。 时间紧任务重,决定下达之后,建筑学会立即拟定要邀请参与建设的人员名单。 与此同时,关于大会堂的设计任务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作为我国十大建筑之首,大会堂的设计既要彰显出中国特色,又不能太过于俗套。 这一次,我国没有采用竞标的形式,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稿,集思广益。 短短一个月时间,相关单位就收到了二百多种设计方案。 在经过重重挑选之后,北京规划局的方案成功当选。 地址、设计方案选定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同步进行。 除了选料、备料、召集施工人员外,拆迁也是一个大工程。 由于大会堂的占地面积有15万平方米,因此需要搬迁的居民高达数千户。 好在百姓们知道这是一件好事,因此都非常积极地配合。 到1958年10月10日左右,拆迁工作基本上全部完成。 18天后,大会堂正式开始动工建设。 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比预想的还要多。 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设计师们直接将办公室搬到了施工现场,随时解决问题。 全国上下五百多家工厂齐心协力,保证原料的充足供应。 在这片土地上,平均每天都有1.4万人在施工,最高的时候甚至达到了3.5万人。 附近还有大量居民不要工钱,自发来到工地上帮忙。 可以说,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只为能够让大会堂如期交付。 1959年9月9日,毛主席同一众领导参观了即将竣工的大会堂。 会堂内灯火通明,工工人们都等待在这里,向毛主席问好。 毛主席抬头,看着天花板上那颗闪耀的红星,周围还呈波浪式地分布着密集的灯光,宛如满天星斗一般,连声叫好。 了解到礼堂还没有名字,毛主席想了一下,将其命名为“人民大会堂”。 9月10日,人民大会堂正式竣工,交付使用。 这座仅用时10个多月就建成的礼堂,见证了中国的发现,更是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体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