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诊疗“三早”是关键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11-18 21:10:26

11月18日,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曾永毅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检验科负责人卢仁泉教授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直播间,呼吁大众提高对肝癌的重视,尤其在疾病管理方面,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是重中之重。

肝癌早期无典型症状,高危人群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筛查

我国是肝癌大国,每年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近50%1。因为肝癌早期通常没有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很难察觉,多数患者一经发现已进入中晚期。因此,对于高危人群,筛查和定期检查尤为重要。

曾永毅教授表示,《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版》中提到了几类肝癌高危人群:具有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度饮酒、肝脂肪变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肝病、饮食中黄曲霉毒素B1的暴露、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年龄大于40岁的男性。

“肝癌高危人群一定要重视定期体检和早期筛查,早期和晚期肝癌治疗效果和预后完全不一样,早期2厘米到5厘米的肝癌,五年生存率能达到70%左右,小于2厘米的甚至可以到90%左右,而一旦到晚期,比如IIIa期以上,如果没有药物治疗,生存期短至半年左右。所以,建议4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每半年甚至每三个月,要做一次检查。”曾永毅教授呼吁。

新技术+数字化,让肝癌早期诊断更准确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版》指出,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监测方法是超声显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检测(AFP)。卢仁泉教授表示,在临床实践中,有1/3的早期肝癌患者甲胎蛋白不呈现阳性,这就很有可能造成漏诊,而且单个肿瘤标志物在早期肝癌检测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也不是很理想。

“目前临床中比较常用的检测手段是在血清甲胎蛋白的基础上,再增加异常凝血酶原II(PIVKA-II)的检测,特别是血清甲胎蛋白阴性人群,这两个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的灵敏度可以达到80%到90%。”卢仁泉教授介绍道。

卢仁泉教授还指出,随着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一些数字化平台也可以进一步帮助提升肝癌检测性能。今年最新发布的发布《中国抗癌协会原发性肝癌患者指南2024版》,推荐基于年龄、性别、AFP和PIVKA-II的数字化算法GAAD,有助于早期肝癌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主编:张赫

校对:李欣

0 阅读: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