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国11月19日电(融媒体记者铁铮)11月18日,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守护地球(StEarth)及澳大利亚雨林保护协会(AustralianRainforestConservationSociety)联合举办的“推动森林保护行动,避免错误解决方案:应对气候与自然危机的全球路径”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举办。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理事长兼院长李怒云在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分享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
这位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创会秘书长指出,多年来,中国始终将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在推动中国“双碳”目标的进程中,中国通过“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不仅提升了森林碳汇能力,还有效应对了生态系统脆弱性带来的挑战。据专家估算,到2060年林草碳汇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超过60%。这样的成绩不仅是自然资源保护的成效,更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李怒云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并非相互孤立的任务,而是需要协同推进的两大目标。她介绍了由多家公益机构共同开展的“菲氏叶猴保护地低碳生态示范村项目”。自2019年在中国四个村庄实施以来,这个项目通过树种改良、社区技能培训和自然教育等方式,显著改善了菲氏叶猴的栖息地。监测结果显示,项目实施后,菲氏叶猴数量稳步增长,项目区域的碳汇能力得到提升,村民的经济收益也有所增加。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为该项目编制了《菲氏叶猴栖息地保护碳汇项目方法学》,完成了项目设计文件(PDD)和现场监测,并通过了第三方的审定和核查,形成了完整的闭环项目。这一模式成功地将气候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等多重效益相结合,为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创新的实践范例。
为实现《巴黎协定》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两年前,李怒云组织了国内外著名专家,致力于创建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绿色自愿减排标准”(GVER)。GVER旨在为企业和公众参与碳减排、碳中和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提供具有多重效益的高质量碳信用。
据她透露,GVER注册登记平台去年在COP28已经正式发布,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李怒云强调,在全球气候与生物多样性丧失危机的双重挑战下,只有积极落实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才能真正实现气候目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赢。中国愿与全球伙伴一道,共同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协同履约。
李怒云指出,机构间的合作对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至关重要。多年来,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美国环保协会(EDF)等单位紧密合作,在森林可持续管理、绿色金融、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以及实现多重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活动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企业界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大家围绕森林保护、碳市场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森林保护与恢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需要全球共同努力,避免依赖错误的技术解决方案,确保自然系统的健康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