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齐鲁医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创办于1864年的登州文会馆。齐鲁医学品牌源自齐鲁大学医科,校友门落成于1924年,是千名校友当年为庆祝齐鲁大学的前身登州文会馆建成60周年而筹建的。校友门中西合璧,巍峨风华,是齐鲁医学历史岁月的缩影。
百余年来,齐鲁医学“博施济众、广智求真”的精神特质始终烙在每一个齐鲁医学人的心中,激励着一代代齐鲁医学人坚定前行。校友门也见证了广大医学校友的成长。一代又一代的齐鲁医学人从“校友门”走进学校,又从“校友门”走向世界。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刻,让我们一起聆听山大齐鲁医学人与“校友门”的故事:
医学1951级校友林毓琴:
“看到校友门,就知道这是我的大学”
林毓琴,医学1951级校友,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时间拉回到1951年。林毓琴顺利通过了新中国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统考,并收到了当时齐鲁大学医学院(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前身)的录取通知。为了按时赶到学校报到,林毓琴耗时七天,从福建到浙江,从浙江到上海,一路颠簸,来到济南。
“刚到济南,周围都是平房,感觉不到有什么不同。”林毓琴笑言,“难道我的大学也是这样吗?”
但是,当林毓琴第一次见到“校友门”,哪怕不去看上面的匾额,她也很肯定,“这就是我的大学。”林毓琴回忆道,“‘校友门’的宏伟、壮丽,与周围其他建筑都不相同。”因此,“校友门”也成了她对高等学府的最初印象。时至今日,依然深深刻在她的脑海中。
尽管已经年过九旬,每每会想起与“校友门”的初次相遇,林毓琴依然深有感触。因为对她而言,从那一刻起,一个多星期的舟车劳顿都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医学的无限期待。
“校友门”与校友们
医学1979级校友王翠兰:
“校友门凝结着前辈的精神力量”
王翠兰,医学1979级校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1979年夏天,王翠兰走下学校派来的新生专用接送车,抬眼望去,一座古朴而典雅的大门静静地矗立在她的面前。周围簇拥着的小平房鳞次栉比,愈发衬得这座大门高大而宏丽,黑底金漆的“校友门”三个大字映入眼帘,在初作齐鲁医学“门中人”的王翠兰心底,翻涌起一阵激动与喜悦。
“痛并快乐着”,这是王翠兰对自己学生时代做出的概括,也是每一位医学生的真实写照。医学的学习之路充满艰辛,每一本书籍三分之二的内容都需要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光尽管艰难,但也正是那时打下的坚实基础,才让她拥有了坚实而系统的知识体系。
学累了的时候,王翠兰也会走到校友门下静静地站一会,看着门里门外进进出出的师生行人,任思绪悠悠。“只要一想到我的老师与前辈,他们身上那些始终致力于服务患者、救死扶伤的精神,总能激励起我继续努力学习的决心。”在王翠兰的心中,校友门是一个凝结着前辈的精神力量与鼓励的圣地。齐鲁医学人代代相传的薪火,也点亮了王翠兰心中灼灼不灭的初心,为她指明前行的方向。
医学1980级校友王兴利:
“百年校友门,是齐鲁医学的精神图腾”
王兴利,医学1980级校友,复星医药执行总裁,复星医药公司全球研发中心负责人、创新药事业部联席CEO,美国贝勒医学院终身教授。
王兴利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校友门的情景,首先想起的是青葱掩映的树影和古色古香的牌楼校门相得益彰的美景。入校时并无特别感受的他,如今回忆起来,却将这座大门喻作齐鲁医学学子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符号。
他说,毕业以来,自己与母校的往来从未间断。二十年前,王兴利在美国贝勒医学院工作时就曾接待过学校的众多专家学者;每年回校七八次,不论是敲定合作,还是与同窗相聚,他总会在校友门前驻足片刻。抬头看看那门,留下几张照片。不论身在何处,那照片里的“门”,就像是自己与母校之间无形的线,将彼此紧紧相连。
踏出校门,从学者到医师再到企业家,这一路,王兴利始终秉持着一个目标和原则——做事专一而精。他强调面对喜好,人人都有选择,但一旦选择了,无论是否喜欢,都要坚持下去并且做到最好,这才是不浪费人生的做法,这也是齐鲁医学精神的体现。
医学1982级校友丰建伟:
“每次到济南,都要去母校看看”
丰建伟,医学1982级校友,美国休斯顿纪念赫尔曼西南纪念医院副院长、心脏血管中心主任,美国JFSouthwest心脏中心创始人。
校友门见证着无数医学学子的故事。对丰建伟而言,这扇门不仅是他初入山大时梦想的起点,更是他无数次回国时心灵的归宿。
上世纪80年代,丰建伟怀揣医学梦,踏入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的校门。初入学校,校友门那独特的韵味便在他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每次回国,无论多忙,我都会抽时间回学校看看。”丰建伟说道,从校友门开始,途经中心花园,再到八号楼,这条熟悉的路线早已成为他年少时的独特记忆。
两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丰建伟再次回到济南,虽然仅停留几个小时,但他依然坚持回母校看看,坚持再走一遍来时路,看看校友门。
“每次回到这里,我都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校内的一草一木早已成为他心中不可割舍的存在。
医学1983级校友王岩飞:
“踏出校友门,不能给母校丢脸”
王岩飞,医学1983级校友,山东大学西藏校友会首任会长,先后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工作,曾任西藏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专家组组长。
1983年9月,初秋的济南,微风朗日中带着些许残夏的余热,20岁的王岩飞便是在这样一个响晴的日子里来到了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校友门。“当时只是觉得它很宏伟”,王岩飞这样说。
1995年,中央号召全国向援藏干部孔繁森学习。同样来自山东,孔繁森将一腔热血洒向高原的精神带给王岩飞极大的震动。彼时他的爱人恰巧在西藏大学工作,两次前往西藏了解情况后,他和爱人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让爱人调回山东工作的机会,他向组织申请——“我到西藏工作去!”
“到西藏工作去”,这一去就是26年。去年,王岩飞在和同学们聚会时又路过了熟悉的校友门,眷恋之情油然而生。在母校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来,那些为梦想拼搏的日子,那些来时路的艰辛与坎坷,都成为珍贵的回忆。踏入校友门,他汲取知识的养分成为素质优良的齐鲁医学人;踏出校友门,他带着自信与学识去往千里之远的祖国边疆,干出一番事业,“我想我没有给山大丢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