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陈颖
被大家挂在嘴上的“北京时间”都有哪些用处?事实上,卫星导航精度、5G通讯速率、远程手术同步……这些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技术,都要仰仗于精准的时间。
未来,测量时间的技术还能更精准吗?
11月19日下午,潮新闻记者在2024年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见到了参会嘉宾——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张首刚,他告诉记者,随着国内AI技术的不断发展,AI已经被应用于测量地球转动等相关研究当中,“AI技术的应用面越来越广。”
“我本人对AI技术很感兴趣。”在乌镇,张首刚被各式各样的AI技术应用吸引住了脚步,“AI技术本身的科学研究和利用它推动科技发展两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国家授时中心是我国唯一专门、全面从事时间频率研究的科研机构,负责“北京时间”的产生和发播。
在国家授时中心,张首刚的主要工作是“守时”、“授时”和“用时”。通俗来讲,就是想方设法产生更准确的时间,将它们利用各种手段传播出去,在不同应用场景下使用好不同量级精度的时间。
这让张首刚尤为关注AI技术在时间频率研究上的应用,“比如我们测量地球转动,由于地球自转速率不匀,要精准预报,比天气预报还要难得多,但通过AI技术,我们能根据历史数据、环境条件进行模拟,做出更科学的判断。”
“大会期间,更能看清AI发展的未来趋势,顺势而为。”在当天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颁奖典礼上,20个具有国际代表性的项目获奖,有20项大奖中超过一半都与AI有关。
他期待着未来AI技术能得到更科学的应用,“AI大模型需要高质量、大规模的可靠数据,相信以后数据的可信性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统一标准的时间服务。”
其实,作为科学家的张首刚是一位“老网民”,与互联网大会“适配度”很高。
“我刚工作的时候,要申请一个电子邮件(E-mail)使用,申请下来才知道原来我还是全国前200名申请用户。”他笑着告诉记者,“那时候,要给国外发一封电子邮件需要拨号上网,得去北京西单的邮政大楼申请,有时候信号不通不说,别人还老对我有意见:为啥你拨不通还老是占用电话线?”
“现在情况的大不一样,无论国内国外,通信都是秒通,上传视频速度极快,老百姓得到了极大的实惠。”在他看来,近两年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国互联网30年来的不断积累。
在乌镇,嘉宾们能看到基于我国原创技术研发的“全球首颗GSE-DPU芯片”、乘坐无人驾驶的摆渡车和5G自动微公交……这让他深有感触:“三十年后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已经融入更多人的生活中,这在乌镇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