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刘怡鹤)应对气候变化,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一项重要命题。当地时间11月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中国角边会“碳中和视野下的绿色低碳工业与建筑:3060路径上的技术突破与政策对话”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与会专家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在绿色低碳工业与建筑领域的实践与经验,体现了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和环境治理的坚定决心。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毅在致辞中表示,通过加强政策与技术的深度对话,可以找到更高效的解决方案,进一步降低绿色低碳转型的成本并提升成果的可持续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院长黄震以“再电气化—走向零碳之路”为题发表演讲。他表示,中国正面临能源绿色转型的重大机遇与挑战,而电气化是这一进程的关键环节。目前,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总装机量的50%,其中光伏和风电的装机规模也已超越煤电。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风光发电成本将不断下降。通过直接电气化和间接电气化,“能电气化尽电气化”,将推动工业、交通、建筑脱碳,走向零碳。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建筑材料研究中心主任KarenScrivener表示,水泥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材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政策的有力支持,中国在建筑行业低碳化转型方面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胥小龙就中国建筑碳排放情况、工作进展及趋势、典型场景及技术展开分享。他表示,实现建筑行业低碳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技术、资金和公众参与的协同推进。
会议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报告》。该报告收集了来自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共8000多家公司的数据,通过分层指标体系分析了可持续性的多维特征,充分展示了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方面的表现。
据介绍,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将继续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持续发挥多学科融合优势,深化国际合作,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的协同创新;积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卓越人才,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次边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发起并主办,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落基山研究所联合主办。